如今農藥,新名稱層出不窮,“噴就豐”、“飛電”、“神約”等等,不勝枚舉。對于各種新藥,農民一時都難以掌握,因此無論農藥如何命名、如何使用的問題,總得對農民有一個明明白白的交代。每種農藥的說明書,總得讓農民好懂,便于操作。
但現在許多農藥說明,實在如“丈二和尚”,讓人摸不著頭腦。一家企業生產“42%丁·草乳油—水稻旱直播田除草劑”,標明“凈含量:120毫升”,在“用法用量”中交代:每公頃用藥有效成分567~693克。每畝兌水50千克。說明里一會“毫升”,一會“克”;一會“公頃”一會“畝”。每畝地用藥量究竟是多少,實在讓人難以捉摸。農民求助于農技部門,才知道這種農藥,每瓶(120毫升)可噴施8分地。如此簡單的問題,九曲十八彎,不知所云,豈不令人啼笑皆非?
不少農藥說明書,都沒有對“用藥量”和“使用方法”兩個關鍵問題交代清楚。一種叫做“麥道”的除草劑,在說明中說:使用量為200~250克,兌水60~80升。這種只交代藥量、兌水量,而不交代使用面積的說明,也容易使人不知所措。一種名為“多·酮40%超細微可濕性粉劑”農藥,每包“凈重50克”,使用方法這樣寫道:小麥在齊穗揚花期畝用600~800倍;水稻在孕穗至破口抽穗期畝用600~900倍,每畝兌水60千克;常規噴霧或兌水20千克彌霧。我們不能不問,“畝用600倍”,用多少藥?“每畝兌水60千克”,放多少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