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去年氣荒問題暴露后,氣頭尿素企業就成了多數投資者避而遠之的投資對象。但記者在四川省采訪了多家氣頭尿素企業后發現,為“氣荒陰云”籠罩下的氣頭尿素企業,并非外界認識的那樣毫無看頭。
在這些投資人看來,氣荒使得氣頭尿素企業生產不穩定,而且,預期上漲的天然氣價格,也將使得這些尿素企業成本上升。這種觀點確實有一定事實支持。比如,記者采訪的一家化肥上市公司高層告訴記者,無氣可用時,生產線停產一天,則會導致一百多萬元的虧損。受困于氣荒的赤天化,現在的開工率僅7成左右。
和投資人的思路一樣,現在已經有一些氣頭尿素企業開始轉產煤頭尿素,比如赤天化就已經宣布投身煤頭尿素。這一思路,似乎印證了部分投資者看好煤頭尿素,而氣頭尿素已經身處絕境的觀點。
但實際上,化肥企業用氣被限制,并非限制之前已經拿到的供氣指標,而主要是限制將來新增產能。國家規劃的化肥用天然氣占天然氣總量的比例逐步降低到一成左右,實際上是說,城市燃氣等在不斷增加,而化工用氣原有指標基本不動。
川化股份的一位高層告訴記者,公司已有的氣頭尿素用氣方面,供氣量、供氣價格實際上已經是與供氣部門約定好的。“川化股份部分尿素用氣價格僅7毛/立方左右,而用氣量方面,除非特別缺氣,否則基本還是能夠按照約定供給,但是,絕不會在約定供氣量的基礎上增加天然氣。”
現在的情況是,新增的產能上馬,一般批不下來。如果沒有事先與供氣部門談好供氣指標就上氣頭尿素項目,到時,項目即使上馬,也會因為沒有天然氣額度而自動流產。
從這個角度來看,對于川化股份這樣的公司來說,原有的氣頭尿素用氣,仍然是低成本經營。而且,這種低價的天然氣指標,別的企業幾乎不再可能拿得到,這個角度看,這些用氣指標,實際上是川化股份的一種資源。
對于四川而言,煤炭資源不像貴州一樣豐富,所以,要讓一些氣頭尿素企業轉產煤頭不大現實。這就逼迫一些企業要突圍,比如,四川美豐已經在考慮進軍復合肥領域。對于資本市場而言,新利潤增長點的探索,無疑是一種良好的預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