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中國是國際化肥市場的進口主力軍。十年間,為了滿足中國國內強烈的化肥需求,中國化肥行業經歷了飛速成長。今天,在中國已經由進口大國轉變為出口大國時,國際化肥市場上多了一個強有力的競爭者——中東,中東憑借著突出的資源優勢顯出其在化肥行業的巨大潛力。日前,記者利用陪同國際肥料工業協會(IFA)執行秘書米歇爾先生(Mr.Michel PRUDHOMME)走訪河南、江西多家化肥生產企業的機會,對其進行了專訪。米歇爾先生對國際肥料行業的發展趨勢做了詳細分析并對中國化肥行業提出重要建議。
國際化肥需求恢復性增長
米歇爾指出,與去年相比,今年全球化肥需求有一定的增長,因此今年國際氮肥和磷肥的銷售情況較好。受經濟危機影響,去年全球氮肥和磷肥的消費量非常低,在前4年連續上升后首次達到平穩,鉀肥的消費量甚至較前年下降了14%。今年,IFA預計全球氮肥使用量將增長3%,磷肥增長7%,鉀肥增長 11%。同時,IFA預測全球各個地區的需求都將上升,其中一些地區消費量將快速上升,這是因為很多地區去年化肥使用量太低,今年需要補充用肥。例如,北美和歐洲市場化肥需求將強力回升,印度需求依然保持上升,巴西由于經濟作物的需要,化肥使用量也會大大增加。但中國的情況則不同,因為中國很多地區過度使用氮肥和磷肥而鉀肥的用量一直不足,導致氮肥和磷肥的產量進一步擴大,IFA估計中國的化肥需求量增長緩慢,今年可能增長7%。總體來看,2009- 2010年全球化肥銷量同比增長了7%,因此今年需要補充一定庫存。較去年相比,今年全球化肥需求整體上升4%,但由于去年需求過低,這只是恢復性增長。
全球化肥的需求在增長,但同時產能也在發生變化。去年中國氮肥供應量增長,磷肥持平,而鉀肥供應量大幅下降。IFA在調查中發現,在天然氣和煤資源便宜的地區,尿素產能在上升,但沒有資源優勢的地方,生產企業很難生存,最終不得不被淘汰。未來幾年,磷肥生產集中的地方產量會逐步上升,例如沙特阿拉伯、摩洛哥、俄羅斯和約旦,而其它零散的產地幾乎沒有新增產能。鉀肥方面,從全球來看去年銷量大幅下降,但未來鉀肥需求量和價格可能有所上升,因此鉀肥生產國家在不斷擴充產能。
國際貿易格局發生變化
在去年所有化肥產品的貿易量處在極低水平的情況下,印度是唯一一個驅動市場的國家。如果沒有印度進口尿素、二銨和鉀肥,全球化肥貿易將進入20 年來最低迷時期。中國是用肥大國,7年前還在大量進口尿素,5年前主要進口磷肥,但現在依靠進口的只剩鉀肥和硫磺了。十年間中國大規模的投資擴產計劃使 2006年中國的尿素和磷肥生產達到自給自足。這徹底改變了全球化肥的貿易模式。許多出口國家受到很大沖擊,美國和中國生產的磷肥開始占據印度和巴西的大部分磷肥市場。2007年,中國成為世界最大的尿素出口國,同樣也是二銨、一銨和重鈣的最大出口國。然而,2009年國際上開始出現尿素和二銨供應過量的現象。中國實施淡旺季關稅后減少了尿素和二銨的出口,一定程度上平衡了國際市場。去年在需求低迷的時候,如果中國沒有實行關稅政策,中國出口量會達到 2007年的水平,可能導致全球氮肥和磷肥供應過剩。當然,這不能完全歸結于生產過度,主要原因在于需求下降。今年化肥需求普遍增加,國際市場供求達到平衡,但中國的淡旺季關稅也會引起國際出口量的巨大波動。
資源優勢支撐中東地區產能膨脹
IFA預測在接下來的五年內,許多新增尿素和二銨工程將出現在中國以外的地區。在過去四年,全球一半以上的新增產能出現在中國,但接下來的五年新增產能中的80%將位于非需求國,即主要用于出口,因此國際化肥供應商將有很大壓力。
在過去十年內,許多北美、西歐、中歐、印度、孟加拉國、俄羅斯和烏克蘭的化肥企業因為原料問題縮減產能。而在便宜的天然氣優勢下,未來氮肥新增產能主要來自中東、沙特阿拉伯、卡塔爾、埃及等。越來越多的擴產國家選擇使用天然氣,但中國是煤化工行業發展較好的國家。目前中國氮肥產量嚴重過剩,如果未來不依靠出口,中國氮肥行業將面臨巨大壓力。同樣的,磷肥新增產能將主要出現在摩洛哥、約旦和突尼斯等地。IFA認為印度和拉美的磷肥需求遠不如新產能增長的快,因此沒有競爭力的企業很難長久地維持下去。中國的磷肥行業與氮肥類似,中國磷肥需求上升速度較慢,遠不能接納產能的快速增加,因此必須通過出口來消化產能。對于中國來說,未來的趨勢唯一不同的是硫磺。硫磺作為生產磷肥的原料,將是20年后都非常貴重的資源。可見,未來企業能繼續發展的前提是保證資源。與氮肥和磷肥不同,全球鉀肥需求將繼續回升,鉀肥的新增產能大部分要到5-7年后才能實現。印度、中國和巴西都是很大的鉀肥市場。前兩年鉀肥銷售不正常,但隨著鉀肥市場逐漸穩定后,中國將進口大量鉀肥。
中東地區磷礦儲量至少有5億噸,今年年底將完成500萬噸產能的30%。沙特阿拉伯第一期工程在明年將出口300萬噸二銨,第二期工程將生產 250萬噸磷肥,其中包括二銨、一銨、重鈣和復合肥,范圍非常廣。同時在便宜的合成氨、硫磺的原料和運輸優勢下他們出口的化肥有非常強的競爭力。現在在全球貿易量達到1300萬噸的情況下,中東還有550萬噸新增產能,摩洛哥計劃未來7年新增10個50萬噸二銨項目,阿爾及利亞在未來10年中增加4個二銨項目,埃及在未來5年增加3個,委內瑞拉在未來10年中增加4個。但是市場到底能夠消化多少產能?在中東產能勢不可擋的時候,一些發達國家開始意識到要保護自己的市場。因此,目前的形勢對于任何新興磷銨企業來說都應該慎重考慮兩個問題,一是國內市場的潛力是否能夠消化大部分產能,二是自己的產品在國際市場的方向在哪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