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東,農資營銷渠道終端正不斷發生變革。5月8日,廣東首家農資大賣場——“八千斤”農資超市正式試水增城市朱村鎮。據稱,開張首日成交金額逾10萬元,引爆的震撼交易場面引起農資界高度關注。這種或將改變傳統農資終端營銷模式的賣場,優勢和缺陷有哪些?在廣東可否大規模復制和推廣?農資界人士見仁見智。
賣場定位珠三角菜區
盡管“八千斤”門店不在路邊搶眼位置,但開業當天,前往門店購買農資的農民卻排起長龍,迎來了首日開門紅。廣州市八千斤農資有限公司總經理葉醒波透露,當天進場購買農資的農民有上千人,營業額突破10萬元。記者發現,客戶主要以周邊的菜農為主,在促銷、降價等噱頭吸引下,購買肥料的農民特別多。一個重要原因是,大賣場里的肥料品牌、品種非常齊全,應盡應有,進口肥有挪威、獅馬、加鉀等,國產肥有芭田、福利龍、拉多美、住商等,這些都是當地菜農慣用的品牌和優勢品種。
與傳統鄉鎮農資店不同的是,在“八千斤”2000多平方米的大賣場里,裝修雖然較為簡約,但化肥、農藥、農機和種子等品類一應俱全,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大農資”賣場。“八千斤”賣場劃分為農機區、化肥區和農藥區等,產品羅列整齊,明碼標價,每個專區設有收銀柜臺、警報系統等,各專區營銷員各司其職,向農民推薦產品。這種場地、營銷等布置格局,與城市里的大型超市、賣場基本相同。
“八千斤”會否迅速席卷廣東市場?廣州市八千斤農資有限公司總經理葉醒波表示,雖然看好農資賣場模式,但由于其仍是一種創新的營銷方式,有待在探索中前進,因此對公司在短期內不會盲目大規模地擴張。他透露,“八千斤”前期的定位將在珠三角蔬菜產區開店,根據實際因地制宜,采取“成熟一家發展一家”的策略,穩步推進和發展。
優質產品與服務受歡迎
除了面積大、品種全之外,“八千斤”還有什么優勢吸引農民。朱村鎮“八千斤”農資店負責人表示,除了讓農民有多種選擇,“八千斤”核心競爭力在于,向農民提供優質的農化技術服務。“八千斤”還定位為一個現代植物醫院,既有治療技術支持,又提供相應的藥物,每天定時有專業的技術人員坐診,接受廣大農民的咨詢。此外,“八千斤”還將建會員制的銷售模式,為會員提供更多、更貼心的農化服務。
其實,目前農資連鎖經營模式,最大優勢在于門店的數量與規模,“八千斤”農資賣場也不例外。葉醒波認為,當“八千斤”賣場在珠三角的網點發展成熟后,優勢將會充分體現出來,屆時能吸引更多的農資生產廠家。由于目前農資賣場網點較少,“八千斤”的前期進貨模式,跟其它農資店一樣,需要向當地農資批發商采購,所以目前表現在終端的產品價格,并不具有較大的競爭優勢。
在大陸開有多家連鎖農資店的臺灣興農公司的一業務經理認為,大賣場模式決勝在終端,產品價格雖然較為敏感,但這不是決定經營成敗的最重要因素,而是其是否擁有規模、品牌效應,以及相關的配套技術、服務和區域適應能力。
他說:“‘八千斤’定位在珠三角尤其在菜區開賣場,是比較明智的,因為在山區或果樹區,農民賒帳現象較為普遍,如果不賒帳基本是做不到的,這也是臺灣興農目前仍以珠三角地區開店為主的原因。”這種觀點,正與“八千斤”總經理葉醒波的思路不謀而合。
與市場沖突大被看空
不過,一直關注農資連鎖的國內某品牌農資廠家李經理認為,這種賣場模式目前在國內還沒有大規模成功擴張的先例,現在為時過早。雖然表面上看,農資超市與好又多、沃爾瑪、家樂福等日用品連鎖超市一樣,可以向消費者提供多品種、多品牌的產品選擇,甚至還有價格優勢;但事實上,與日用品超市經營快消品不同的是,農資超市不但要提供產品,而且還需提供技術支持。在銷售額不大、利潤不高的前提下,還需增加提供這種完善、高成本的免費技術服務,農資超市是否支撐得了,有待考驗。
對此,海南某農業企業歐經理持有相同的觀點。定位為植物醫院的農資超市,與向人提供藥物的連鎖藥店也不盡相同。后者的優勢不在于提供醫療技術服務,而是依靠產品的價格和便捷,因為技術服務有醫院承擔。由于政府向農民提供農業技術服務等缺位,或者不完善,則讓農資超市承擔提供這種免費服務,又要提供質優價廉的產品,這是不大現實的。如果提供不了技術服務,則與傳統夫妻店、父子店相比,大賣場更不具成本、人脈等競爭優勢。
“我認為,即使農資賣場上了規模,采購、人員等成本能夠下降,競爭優勢增強,但這種模式與農資市場發展趨勢并不吻合。”歐經理分析說,像海南和珠三角地區等,隨著近年土地流轉,農業結構調整發生變化,集約化、規模化的生產基地不斷涌現,以鄉鎮為目標的大賣場模式,已不能適應市場需求,因為大多數生產基地目前與把采購轉向了市縣批發商,甚至向生產廠家延伸,仍需經過批發商等多環節的零售店和大賣場,生意已越來越難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