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山東省臨沂市郯城縣的一位農資經銷商王佳友,在接受《科技信息報》記者采訪時說了這樣一句話:“失敗不能出現在農民田里”。他從1998年開始涉足農資經營這一行,這么多年過去了,他也在競爭日漸激烈的市場中慢慢發展壯大,使自己的生意也越來越紅火,他靠得就是在推廣農資產品時決不忘記自己的這一原則。
多年來,他所接觸到的每一個農資新產品,他都要率先作出甄別,然后他都先在自家地里搞試驗。失敗了找原因,如果是產品問題,就淘汰產品,如果是配方不合適,就再做調整;成功了也要結合當地實際、試驗情況,再做總結,決不簡單的滿足于產品的原始說明、介紹。直到把握十足,他才會大面積向自己的業務區域推廣。
王佳友還有一句時常掛在嘴邊的話就是:“農民種地不容易”。他就是肩負著這樣一種社會責任感,懷著這樣一種對農民的深厚感情,在做人做事。所以他在做農資時,盡量按照當地農民的實際情況來選擇產品,為農民找到最合適的農資產品,為作物找到最佳配方,以較低的投資,換取較大的回報。
而在我們現實中,有很多農資經銷商面對一些新產品、新技術,往往不肯花時間,不肯花力氣親自試驗而盲目推廣,往往只是按照廠家的宣傳材料、產品說明書,甚至是一些媒體廣告,就不負責任的盲目大力推廣,甚至哪個產品賺錢多就推廣哪個產品,用利潤的高低,作為決定產品是否推廣取舍的標準。這樣做一旦產品失敗,不僅會給農民造成農業損失,還讓農民多花冤枉錢。這種讓農民自己試驗,自己為失敗買單的做法,只能讓農民怨氣沖天,對經銷商失去信心,這也是導致農民面對農資產品推廣產生逆反心理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今天農資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很多經銷商則以降低農資質量來增加競爭的籌碼,更有個別經銷商甚至不惜經營假冒偽劣來賺取暴利。表面來看,這些人是失敗在產品質量上,其實是失敗在良心上,失敗在做人上。
像王佳友這種農資推廣不能失敗在農民田里,經過自己親歷躬為、充分總結經驗,再做推廣的做法,可以說這是為保證農民利益又上了一道保險杠。這一做法應值得所有農資經銷商效仿和學習,更應該為這種做法叫好與喝彩。厲金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