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仍是“小年”
中國證券報:今年中國國內對農藥的需求情況怎么樣?
孫叔寶:近兩三年,國內農藥不是特別好。農藥跟市場、氣候相關,前兩年連續“小年”,今年是第三年,大家都覺得不會再差,可氣候更加反常。氣候反常影響農作物種植,也影響農藥使用,尤其是殺蟲劑。另外,國外的一些高新品種,業內稱“四大金剛”,在國內市場的突破也影響了一些殺蟲劑的使用。除草劑也受氣候影響,但相對受影響程度更低,市場更加穩定。
中國證券報:出口方面呢?
孫叔寶:從協會統計的情況看,出口量并未減少,剛性需求還存在。不過,價格降了很多,這導致企業利潤減少。草甘膦比較典型,在2007年、2008年,價格略高的時候,每噸能到12萬元,但最低的時候還不到2萬元,現在是2萬元多一點。
中國證券報:草甘膦價格劇烈波動的原因是什么?
孫叔寶:這里有一個問題,在產品好賣的時候,很多原來都不在這個行業做的投資商進入這個行業。在產品價格高峰時投資建設的廠,很多停產或者轉產。經歷過這一波起伏,真正在生產的還是原來那些企業。
出口退稅政策需細化
中國證券報:草甘膦產能過剩比較嚴重,出口退稅政策調整是否加重了行業的負擔?
孫叔寶:這次調整出口退稅,我們很早就向有關部門建議。2007年的時候,國家調整了3770種產品的出口退稅,包括農藥。當時調升了草甘膦等大宗農藥原藥的出口退稅,鼓勵原料出口,而對后續能夠創造品牌的附加值高的制劑產品卻不鼓勵。這次把一些農藥原藥的出口退稅調到跟制劑一樣的水平,這就形成一個比較均衡的狀態。
對于草甘膦,更主要的問題是國內競爭。一邊虧著賣,一邊又反傾銷。農藥產品退稅調升或者調低,其實對國內企業出口的競爭力影響很小。取消出口退稅是對的,否則實際上是補貼別人。
現在把草甘膦的出口退稅調到零,但是草甘膦的前一步像雙甘膦沒有調,企業可以轉向生產雙甘膦。出口退稅政策還可以進一步細化,否則,行業得不到政策的好處。
仿制藥也有出路
中國證券報:中國農藥出口大部分是原藥,出口制劑是否有什么困難?
孫叔寶:跨國公司占整個農藥市場的百分之七八十,基本被他們所壟斷。中國農藥制劑只能在國外市場找一些小的經銷商、分銷商來銷售。
跨國公司通過糧農組織、世界衛生組織,制定比較高的標準。這個標準又不斷地被各國的農藥管理部門采納。在美國登記一個農藥產品,至少需要上千萬元,在歐洲也是這樣,而且逐漸減少產品登記數。在美國市場,完全自主品牌的中國產品還沒有,得掛在別人登記的產品名下進行銷售。這里面體現了跨國公司的利益。
中國證券報:處于價值鏈底端,中國農藥出路在哪兒?
孫叔寶:中國是世界上最主要的非專利農藥生產國。全球前二十的農藥企業有很多藥是由中國企業生產的,前者的主要優勢在于擁有品牌和銷售渠道。中國企業最注重的是制藥能力,在銷售上還不占優勢。中國也具有成長為仿制農藥巨頭的機會,但是過程很可能比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