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無法說服加拿大政府放行,昨日,必和必拓無奈宣布放棄收購全球最大鉀肥公司Potash。而這起引起業界轟動的并購案的告吹,對于鉀肥最大進口國中國來說并不算虛驚一場。專家提醒說,中國鉀肥行業應該由此產生危機意識,警醒起來,避免鉀肥成為第二個鐵礦石。
今年8月,必和必拓開始向加拿大鉀肥公司Potash發動收購戰。該公司董事會以“嚴重低估”為由否決。隨后,必和必拓又展開敵意收購,向其股東直接提出總共386億美元的加拿大史上最高收購價。然而,必和必拓的強勢態度沒有達到其預想的效果。本月3日,加拿大政府以不完全符合國家利益為由,否決了必和必拓公司的收購方案,雖然按照規定,必和必拓可以在30天內提出補充方案,但該公司認為,加拿大政府要求必和必拓的讓步過多,因此最終選擇了放棄。必和必拓公司在最新發布的聲明中說,此次收購計劃的失敗導致必和必拓公司產生3.5億美元的交易費用。
此前,業內普遍認為,必和必拓意欲通過收購Potash,使鉀肥成為其繼鐵礦石之后又一占壟斷地位的產品。資料顯示,Potash是世界上最大的綜合性肥料、飼料及相關工業產品生產商,也是全球鉀肥產能最大的公司。2009年,其鉀肥產量約占全球產量的11%,產能占全球鉀肥產能的20%。
而中國除了是全球最大鉀肥進口國,也是Potash的最大客戶之一,Potash又持有中化化肥[4.21-0.94%]22%股權。故此,業界分析師曾指出,必和必拓如果收購成功,也將間接進入中國鉀肥市場。這將使中化化肥間接落入必和必拓之手,而中國也可能將重蹈鐵礦石受制于人的覆轍。
“必和必拓收購加拿大鉀肥公司失利,可以說讓中國逃過一劫。不過中國要從中吸取教訓。”中國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部副主任白明表示。他指出,從鐵礦石到鉀肥,中國似乎一定要受制于人才開始想解決辦法,這只能算是亡羊補牢。而通過此次必和必拓收購案,中國應該明白不能總抱僥幸心理。而應該未雨綢繆,對于一些資源性產業可以通過投資并購等方式提前進行產業布局。
事實上,雖然必和必拓失敗了,但由于對進口鉀肥依賴度高,中國并未逃出劣勢地位。不久前,中化化肥與加拿大鉀肥公司等3家生產商簽署協議,將在2011、2012、2013三個年度分別從后者購買100萬噸、105萬噸、110萬噸鉀肥,總量不低于中國鉀肥進口總量的33.33%。擬議價格折合每噸600美元、695美元、790美元。這遠遠高于今年以來400美元的均價,頓時激起千層浪。
其實,很多現在價格瘋漲的產品在幾年前還處于供大于求,如果能提前采取行動,那現在的狀況將有明顯不同。白明認為,長久以來的機制問題使中國企業過度注重眼前利益,而缺乏長遠的戰略思維,這一狀況亟待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