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農資價格不斷上漲,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譬如成本的推動、供給的不足、需求的加大、流通的不暢等等,其最終結果不僅會增加農業的生產成本,降低國家“三補一免”帶來的政策紅利,而且會嚴重挫傷廣大農民種植及養殖的積極性,進而影響糧食生產,危及農產品供給。與此同時,農資價格上漲還可能導致農民為降低生產成本使用廉價的劣質化肥、農膜和農藥,從而造成土壤結板、農藥高殘留和農作物減產等問題。從表面看來,農資漲價只是個體因素,而它產生的傳導效應和連鎖反應則是極其深遠的,這就需要各級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完善的規章制度,控制農資價格的過快增長,調控好化肥、農藥及農資產品價格的合理比價關系。
至于如何采取得力措施來應對這種“傳導效應”,筆者認為,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是全力保障農資供給。導致農資價格上漲的主要原因是供給不足,保證應有的供給量是穩定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的前提條件。為此,政府要積極協調農資企業與煤、油和電力等部門的關系,并且出臺一些優惠政策,對農資產品的生產、運輸和經營,在稅收、補貼、貸款等方面給予優惠和扶持,以緩解農資生產、經營成本上漲的壓力。
二是加大對農資市場監管力度。政府要規范農資市場秩序,特別要加強農業生產資料批零差價的管理,控制流通環節的加價行為,確保政府各項價格調控措施落實到位。重點應檢查邊遠地區農資市場價格,對擅自提價、不執行最高限價、倒買倒賣及制售假冒偽劣農業生產資料的坑農行為,要按相關法律法規嚴肅查處。
三是引導農民多元化生產。經驗告訴我們:這一輪糧食、油類及肉禽蛋價格的高速上漲,可能引起下一輪的生產過剩,從而導致價格下跌。為此,有關部門應積極引導農民開展多元化生產,讓廣大農民開闊思路,解放思想,不要因為跟風而引起下一輪農產品價格的大幅下跌。
四是建立農資風險調節基金。政府可從農資產品出廠價格和銷售價格中提取一定比例,上交財政專戶儲存,作為農資價格風險調節基金,作為農資生產經營的虧損補貼,以平抑物價,有效地穩定農資市場價格。總之,只有農民種糧得到良好而穩定的收益,才會以更大的熱情和更多的投入從事農業生產,農產品價格穩定才會有根本保障。(來源:農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