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國內鉀肥受國際價格帶動反彈,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青海鉀肥無法正常發運,加上中間商的囤貨、炒作推高鉀肥價格。
據悉,2月底,隨著青海鹽湖各鉀肥生產裝置相繼開工,目前庫存已達180萬噸左右。受鐵路運力不足影響,青海鹽湖上年度銷售合同約50萬噸尚未執行,直接影響了新年度銷售合同的簽訂,并導致市場價格走高。一些視鉀肥為生存“命脈”的復合肥企業和鉀肥銷售企業,甚至派專人駐扎青海地區,“緊盯”發貨,以維持企業生產的正常運轉。
青海地處內陸,流動人員不多,加之青海屬于資源輸出型發展模式,到達青藏鐵路總公司的重車較少,卸空車資源嚴重不足。要想發運鉀肥,除非單獨由鐵道部安排蘭州鐵路局,調配空車到青藏鐵路總公司專門運輸鉀肥物資。
2005年,溫家寶總理視察“鹽湖鉀肥”,鐵道部為保障鹽湖鉀肥運輸,由青海省專門做運力部署,從某種程度上緩解了青海地區鉀肥運輸“瓶頸”。但是,今年以來,鐵道部改變了運力排空的方式,青藏鐵路總公司在沒有鐵道部單獨排空的前提下,加上化肥運價較低,鐵路部門調配給鉀肥的運力愈加“緊張”,致使原本就捉襟見肘的運力,更不能滿足運量需求,直接加劇了當地運輸的緊張態勢。日前,青海省政府、經貿委等部門專門就此事與鐵道運輸部門溝通,但是,“只見樓梯響,未見人下樓”,運輸狀況至今仍無起色。截至目前,雖然在青海省協調下,青藏鐵路總公司盡最大努力,仍然安排不到每天50車,到2011年底可運出的鉀肥數量屈指可數。
一系列連鎖反應引起國內鉀肥市場“畸形”,將對我國農業生產造成不利影響。有企業認為:“青海發運難度比較大,整個國內鉀肥資源不足,鉀肥價格還有上升空間。”業內認為:“如果這一現象得不到解決,6月底鉀肥價格可能突破每噸3500元的關口,并帶動國內陸運鉀肥以及國際價格的飆升。”陸運鉀肥供應商一直緊跟國內市場作價,反壟斷調查結束后,外商報價將緊跟國內市場“抬”高,勢必影響大貿海運合同談判,并成為下半年談判的不利因素。
多年來,農資行業在享受運輸優惠政策的同時,在市場環境下,仍需要面臨“要優惠還是要車皮”的抉擇。日前,有媒體曾調查“賣糧遭遇運輸難”的問題,報道了東北、寧夏等地由于運輸條件有限,糧食發運不暢,因積壓而掉價的現象。在農資行業,每年都會出現由于運力緊張導致的貨緊價揚。
誠然,鐵路運輸的市場化進程決定了我國物流行業的飛速發展,為市場發揮巨大作用。運輸無疑也是一項在利益焦點上的工作,兼顧企業收益還是農民利益,確實在工作中很難尋求平衡點。但是,追求經濟效益還須兼顧社會效益和弱者利益,才能實現社會的和諧發展。商品社會追求效益最大化是一般企業行為,不應當成為職能壟斷部門逃避社會責任的“遮羞布”和堂而皇之濫用資源的“擋箭牌”。在農業、農村、農民三者面前,化肥運輸作為農資行業運轉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還應該擔當更多的社會責任。
希望有關部門盡快統一協調鉀肥用車,破解運輸日益突現的難題,讓鐵路運輸成為農資物流的“綠色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