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間已近4月,復合肥也磕磕絆絆的走過了春季,雖然路遇坎坷,但也算及時的走進了春耕市場、走進了農戶家中。
在農資價格漸漸上調的今天,種地成本也直線上升,近幾年糧食收購價格的上漲顯然也不是很給力,不過農業作為第一產業不僅僅體現在保證糧食安全、社會穩定上,更直接的是土地連著農民的根,是目前中國大部分農民安身立命的依靠,如今農民種地可不是光靠“吃苦耐勞”就能豐收的,靠的不僅有國家大力推廣測土配方,靠的更多的是如何選對農資產品,如種子、化肥、農藥等等,如今種地,想要有產量就必須要懂點農技知識。
近兩年隨著國家惠農政策的陸續出臺以及對新型肥料的大力推廣,一些高價復合肥,如緩釋肥、水溶肥等多種新型肥料如雨后春筍般孕育而生,但問題也隨之而來,因為我國新型肥料剛剛起步,行業標準制定模糊,這就為假化肥提供了很好的生存空間,再加上部分企業打著權威機構、著名專家名義的“盲目”宣傳下,夸大了新型肥料的作用,農民使用之后效果不如宣傳的明顯,一時喧囂之后也只能偃旗息鼓、黯然收場。
而隨著時代的進步,農民的想法也在發生變化,如何利用更少的人力、物力來達到最大的糧食產量已成為共識,加之國外一些新型肥料的涌入以及國內新型肥料的不斷規范、創新,新型肥料的市場認知正不斷更新改善,熱情不斷高漲。
2012年一號文件,“科技”成為農業新的關鍵詞,為新型肥料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我們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國內肥料生產技術以及相應的法律法規都會不斷完善,新型肥料也將會被市場進一步接受,希望在不久的將來,高價的新型肥料也將像尿素的普及程度一樣“飛入尋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