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化肥(fei)
貴港市“水、鐵、公”聯運可最大限度降低流通成本,英雄所見略同。繼華潤、臺泥進駐,帶動貴港市水泥產業轉型升級之后,史丹利、芭田兩家國內化肥行業“巨鱷”也相繼落戶貴港,引發該市化肥行業“洗牌”。日前,史丹利二期項目開工,投產后貴港市化肥生產能力將突破130萬噸。
當前,史丹利、芭田兩家化肥“巨鱷”采用最新的高塔生產工藝,改變了貴港市化肥行業規模小、技術落后等舊貌。史丹利化肥貴港有限公司總經理李鳳濤給記者算起了經濟賬:“高塔設備屬于立式安裝,占用土地少,與傳統工藝相比,雖然同等規模設備投資略高,但是生產成本低。目前,我公司年產30萬噸生產線,每年節能折標煤1.15萬噸。”與此同時,采用高塔工藝,使產品養分分布均勻,含氮比高,顆粒水分低,不易結塊,利于作物吸收。在生產工程中,還加入生物酶制劑,可以有效抑制肥料中各種養分在土壤中的流失,提高肥料利用率。
化肥“巨鱷”的進駐,倒逼貴港市本地化肥企業通過新上設備和引進新技術,轉型升級謀求錯位發展。去年,貴港市豐收肥業有限公司投入180多萬元,與中國科學院合作生產控施肥。該企業總經理張宗平告訴記者:“目前,傳統化肥每年需要施3次肥;現在我們生產控施肥,每年只需施肥1次,肥料養分逐步釋放,減少流失,降低對土地和水資源的污染。”貴港市南風化肥則投資300萬元,對復混肥車間進行改造升級,更新設備,提高質量。貴港市雙豐化工實業有限公司轉變經營模式,與本土小化肥企業抱團發展,年生產能力擴大至6萬噸。據初步統計,貴港市化肥企業從2008年的26家縮減至目前12家,但化肥生產能力從原來不足30萬噸躍升至100多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