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位化企老總向筆者訴苦,他的企業應收賬款差不多快1億元了,已嚴重影響到企業的資金周轉,但卻很難要回。他的企業欠著別人8000多萬元,一時也還不上。據筆者了解,這家企業出現的“三角債”已非個案,化工行業的“三角債”現象已呈蔓延之勢,須引起高度重視。
上世紀90年代,一場波及全國的“三角債”危機不知拖垮了多少企業。當時筆者在一家大型化工企業工作,親歷過那場“三角債”危機,也曾為企業討過債,個中滋味至今難忘,相信不少業內企業家記憶猶新。
當下化工行業出現的“三角債”現象,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經濟下行的原因,但更重要的還是產能全面過剩,造成市場供大于求的結果。一定程度上說,“三角債”是買方市場的產物,由于產品不好賣,有些化工產品又不便長時間庫存,于是,一些企業只好甚至主動將產品“賒”給客戶,相互拖欠的結果,就形成“三角債”。認真考量一下不難發現,越是處于產業鏈低端的企業,“三角債”的程度越嚴重,而那些技術含量高、產品供不應求的高端產業,則基本不受“三角債”的困擾。
需要提醒的是,與上世紀90年代初的“三角債”危機不同,此次“三角債”問題呈現出新的特點。比如,與上次以國有企業為主有所不同,現在的“三角債” 現象涉及到各種類型企業,且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更為嚴重;地方投融資平臺和大型基建項目成為“三角債”的源頭之一;債務情況在行業之間呈現很大的差異性,這和企業在產業鏈中所處的位置不無關系。如果對新“三角債”現象不及時加以重視,一旦演變成“三角債”危機,會比90年代的那場危機更復雜、更難處置。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雖然眼下化工行業的“三角債”現象還未到上世紀90年代那種危機的程度,但如果不引起重視,后果將不堪設想。筆者認為,化工企業對“三角債”的危害性要有足夠的認識,未雨綢繆,及早把控。一是抓緊轉變發展方式,向產業鏈高端轉移;二是市場不景氣時控制產能,少搞賒銷,盡量現款現貨;三是及時回收貨款,最大限度減少企業應收賬款。總之,要采取一切措施杜絕或減少“三角債”,規避企業經營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