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配方,看自家田里缺什么再補什么,而且在鎮里就能現場配制配方肥,簡單方便又有效。”談起今年春耕備耕時施的基肥,湖北省荊門市沙洋縣沈集鎮農民陳可雄很有底氣,他對記者說,他的25畝田開了肥料定制小灶。
其實,這個小灶不只是老陳一個人一塊田能享用,只要農民到荊門市測土配方施肥智能配肥服務中心的各個站點,都能接受一對一的個性化肥料產品服務。
荊門市土肥站站長肖習明向記者介紹,需肥農民可以在站點服務人員指導下,到自家田里取一份土壤樣品,由市、縣土肥站免費測得這塊田的精準養分數據,通過互聯網傳輸到智能配肥終端,再由服務人員開展“人機對話”,通過專家系統科學計算,現場就可以根據這塊田種植某種作物所需要的養分,自動生成肥料配方,配制出一袋專屬的配方肥料。有時候,相鄰田塊配出來的肥料都不一樣。
據了解,2005年我國啟動了測土配方施肥項目,基本摸清了大面積土壤養分的家底,總結出了一些作物需肥規律和正確的施用方法。但是在很多地區,受小范圍土壤性質差別及農民接受程度等因素影響,配方施肥技術成果轉化率不高,技術推廣“最后一公里”問題依然存在。
為了創新服務體制機制,自2007年起,荊門市土肥站聯合多家企業在全國率先開展研發、推廣集測土、配方、供肥于一體的智能終端配肥服務系統,作為與國家測土配方施肥的對接項目。2012年,荊門市已在沙洋、東寶、鐘祥、掇刀等縣區建立了14個集測、配、產、供、施一體化的鄉鎮測土智能配肥服務體系。有媒體評價,這相當于把配肥車間建到了農戶家門口。
據湖北省農業廳廳長戴貴州介紹,荊門智能終端配肥是一種事企共建互聯助推模式,既體現了土肥技術部門推進配方肥下田的引領作用,又發揮了企業市場運作優勢,通過智能終端配肥服務體系,把配方施肥技術變成了實物,實現了技物結合,可以說,這就是推進配方肥走進“最后一公里”的“荊門模式”。
湖北省農業廳副廳長徐能海說,智能終端配肥技術將從根本上改變農民施肥習慣,實行因土壤類別、因作物需求、因農戶需要來施肥,真正做到一塊田一配方、一袋肥一加工。
沈集鎮萬店村的老村支書汪昌龍就是智能配肥的受益者。去年在他的兩塊水稻田里,同等條件下,使用“大配方”和“小配方”做對比,雖然后者的用肥成本增加了8元/畝,但是產量卻比前者增加了157斤。沈集鎮智能配肥站負責人黃家志說,去年下訂單的農民,今年春耕前都在他這里早早的報了名。
記者在采訪時,正碰見黃家志為雨林村三組農民常德洪做配方肥,常德洪本人并未到現場,只是打電話給黃家志說了今年種雜交中稻的訂肥面積、栽培方式和施肥時機。黃家志便將去年常德洪家田里的土壤養分含量數據調出,在配肥機上輸入相關信息指令,幾分鐘后就現場生產出對應的配方肥。“老客戶了,下午就給他送過去。”黃家志說。
相比傳統“大配方”的復合肥,“一戶一田一配方一加工”的摻混肥料,既做到了滿足土壤和作物所需,減少了資源和能源的浪費,又做到了更有針對性、精準化、個性化服務農戶。據湖北省土肥站相關人士透露,該站下一步將積極鼓勵和引導肥料企業和經銷商采用智能化配肥設備,積極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智能終端配肥應用,在湖北每個縣市建立終端配肥網點不少于1個,全省網點力爭達到20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