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顯示,截至去年國內有生產許可證的復混(復合)肥企業4933家,產能約2億噸。復肥的總產量達到5320萬噸,并保持了9.85%的增長率。復肥在我國發展僅短短的二十年,但由于市場前景好,加上開始時入行門檻低、投資規模小,復肥企業在全國遍地開花。那么為什么目前眾多企業還在擴建呢?山東一家復肥設備制造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新建和改擴建復肥裝置的國家行業準入門檻是20萬噸/年。同時,現有復混肥生產裝置采用團粒法圓盤造粒,或單套裝置規模低于5萬噸/年團粒法和擠壓法工藝的,3年內必須淘汰。因此,目前河南山東等地的很多小復合肥企業正在加緊上馬新的裝置以免被強制淘汰。
其次,近年來的發展趨勢讓很多企業嗅到了商機。特別是去年《農業部關于深入推進科學施肥工作的意見》要求加快示范推廣新型肥料。政策的助推點燃了眾多肥企建設新型肥料的熱情。與傳統肥料相比,新型肥料發展空間大,市場前景好,新技術更為新型肥料帶來廣闊天地。
河南中科明星肥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潘誠良告訴記者,中國鉀肥資源欠缺,經過長期的研究和試驗,目前難溶性鉀資源利用已經具備了條件。與中國科學院聯手,河南中科在桐柏縣上馬的新型鉀硅鈣多元素微孔礦物肥料企業已經進入二期建設階段。項目總投資2.5億元,占地面積超過130畝,總生產規模為50萬噸,其中一期為10萬噸鉀硅鈣肥,二期為40萬噸復合肥。值得一提的是,這種新型鉀肥即可單獨施用也可變身為復合肥的填充材料。
降低成本是企業新建裝置的又一動力。山東天山豐耘肥業董事長申傳信算了一筆賬:為秋季備肥,目前企業滿負荷生產。傳統生產線三班倒需要60人,同樣產能的新生產線僅需20人,招工難和工資上漲讓企業謀劃建設一條全新的現代化生產裝置。同時,新裝置除了在產能方面蓄力,也在貨物存貯、配送、管理等方面引入現代化手段以降低成本。
針對企業逆市擴產,一位業內資深人士表示,未來復肥的發展在技術方面將追求裝置大型化、節能,以提高競爭力;在原料結構方面將更適合國情;在布局上基礎肥料資源產地、二次加工產品向市場需求地轉移;化肥品種向高效化、差異化、功能化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