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大學教授許秀成分析認為,不計秸稈還田、農民自積堆肥,我國“肥料產業”2012年生產了各類肥料實物總量18276.5萬噸,其中化學肥料占91%。但是這種情況已經不適應我國目前構建持續性高產、高品質現代農業的需要,未來我國肥業的發展必須做出改變和調整。
眾所周知,我國化肥當季利用率偏低,在實現糧食增產的同時,環境壓力逐年加大。2013年我國糧食總產量可能達到6億噸,有可能實現糧食生產“十連增”。然而提高糧食單產,將施用更多的肥料,肥料利用率還將進一步降低。因此,在有限的耕地連年增加糧食產量將要付出很大的成本代價。為解決我國化肥使用中存在的問題,許秀成提出新思路:一是減少糧食需求,減輕需肥壓力。提倡引導糧食的健康消費,使糧食需求量保持在合理的水平,可能是更好的選擇。二是創立植物營養“有機—無機理念”,拓展“植物礦物質營養學說”。由于有機肥料與無機肥料的失衡,“供碳不足”的現象普遍存在,因此,應逐步建立與礦質營養理論相輔相成的有機營養理念,并基于植物有機碳營養理念,催生新的有機碳營養肥料產業。三是高濃度復合肥統治了我國90%的農資市場,其副作用日益顯現,因此倡導中濃度、多營養、功能性復肥取代高濃度、高氮復合肥料。四是為延緩我國磷資源過快衰竭,改性過磷酸鈣、改性鈣鎂磷肥產品,更多直接利用中低品位磷礦生產磷肥。
會議對鈣鎂磷肥的特點與發展也進行了介紹。據了解,鈣鎂磷肥獨特的、不可取代的功能是它在植物根區被根毛分泌的有機酸溶解過程中,會產生氧氣及活性氧原子。鈣鎂磷肥在根區溶解既產生水溶性磷,還產生枸溶性磷及有效硅酸,更可貴的是增加根區土壤氣相中的氧含量及具有殺蟲、殺菌的活性氧原子、氟原子,所以施用鈣鎂磷肥有利于塊莖作物的生長。無論是粉狀、砂狀、粒狀鈣鎂磷肥還是以鈣鎂磷肥提供磷源的復合肥料、包裹型肥料,在紅薯、土豆、魔芋等種植中都達到了既增產又減少地下害蟲侵擾的作用。
另據了解,我國大力發展高濃度磷肥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為了運輸的方便。由于低濃度的普鈣、鈣鎂磷肥等產品不便運輸,因此其發展受到了抑制。與會專家建議,將需利用高品位磷礦生產的高濃度磷復肥產量占磷肥總產量,由目前的85%逐步降至50%;將可利用中品位磷礦的酸性低濃度磷肥(過磷酸鈣、部分酸化磷礦)占磷肥總產量,由目前的13%逐步提高至30%;使可直接利用低品位磷礦的熱法磷肥(鈣鎂磷肥、熔融磷鉀肥),由目前占磷肥總產量的2%逐步提高至20%,這樣就可能使我國磷資源開采壽命延長至500年—600年。
與會代表還分析認為,我國“化學農業”已經走了30多年,農業生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時也付出了巨大代價:耕地貧瘠化日趨嚴重,農產品品質下降、環境問題日益凸顯。為此,與會專家提出要發展有機碳肥,走出化學農業。中國農科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所研究員趙秉強說,碳是植物營養元素中含量最高的元素,對作物的產量構成和質量有重大影響,但碳一直未被重視。 趙秉強提出植物碳短板、碳饑餓問題,認為開展有機碳肥開發將有利于植物營養理論的發展和肥料科技創新。華南農業大學資環學院教授廖宗文認為,碳短板是制約作物高產優質的瓶頸,并提出平衡施肥配方設計中除了關注N、P、K外,還要重視碳的平衡。專家認為,有機碳肥是與氮肥、磷肥、鉀肥并立的高效植物有機營養新肥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