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是我國農業不平凡的一年。農產品全面豐收,農業效益明顯提高,農民收入增加,這一切既與2004年全國風調雨順的自然條件有關,更是全黨和政府將“三農”置于工作重中之重位置,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所取得的明顯成效,也是我國經濟繁榮的必然結果。展望2005年,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仍是我國農業農村工作的重要目標,政府承諾對農業支持和保護的力度將進一步加大,同時受市場利好因素影響,農民發展農業生產積極性仍然高漲。盡管農業形勢變化的不確定因素增多,有利因素減少,但總體上農業仍然處在歷史上少有的增產增收的最佳區間。如果不發生足以對農業生產產生重大外部沖擊的災害,如果通過政策能將一些不利因素加以克服,那么2005年不但政府的目標能夠實現,而且還可以避免農業的大起大落,為我國經濟的宏觀調控和長期健康持續發展提供更加堅實的基礎。
一、2004年農業形勢的主要特點
2004年,我國農業形勢明顯好轉,不但促進了國民經濟的平穩運行,而且為宏觀調控目標的實現做出了重要的貢獻。農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對于刺激國內需求,實現由政策拉動需求促進增長向經濟自主增長轉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農業成為國民經濟平穩運行的積極力量
盡管我國農業增長仍然低于整個國民經濟的增長,農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進一步下降,2004年估計下降到13%左右,但是,農業改變了低速增長的格局,估計2004年第一產業增加值增長速度能夠達到5%左右,約是2003年的2倍,與國內生產總值增長速度之間的差異,預計將由2003年的近7個百分點下降到2004年的4個百分點。農業與非農產業發展的更加協調對于避免國民經濟破壞性波動發揮了重要作用。
1. 農業形勢明顯好于預期
考慮到國民經濟發展需要農業發揮基礎作用以及農業發展自身的實際情況,2004年年初我國政府確定了糧食總產量達到4.55億噸和農民收入增長5%的目標。受全年全國性的氣候較為有利、經濟環境對農業生產刺激明顯、國家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支持農業政策措施等影響,估計全年農業各項指標都能夠超額完成政府確定的目標,整體上我國農業形勢明顯好于預期。
2. 農業促進了國民經濟的平穩運行
盡管我國農業基礎薄弱的局面沒有改變,但2004年農業發展的好形勢,對于國家搞好宏觀調控和穩定全局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居民消費價格變化是判斷國民經濟運行狀況的晴雨表,是出臺不同宏觀經濟政策的重要依據。2004年我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基本上由食品消費價格的變化左右,居民消費價格上漲主要是食品消費價格明顯上漲引起;上半年城鄉居民食品消費價格上升,居民消費價格隨之上升;當進入9月份后城鄉居民食品消費價格穩中有降后,消費價格指數隨之回落。農產品價格變化成為這一輪宏觀經濟走勢的重要決定力量之一。2004年農產品豐收,農產品市場供求關系的緩和,不但直接滿足了快速發展的加工業和城鄉居民生活水平改善對農產品的需要,而且穩定了國民經濟全局,促進了宏觀調控目標的實現,有效地避免了20世紀90年代中期農產品與非農產品價格的輪番上漲。
(二)農業增產增效
2004年,既沒有發生影響農業生產全局的洪澇災害和旱災,也沒有出現低溫光照不足嚴重影響單產的極端天氣,農作物不但播種面積明顯擴大,而且單位水平明顯提高。自2003年10月份以來,農產品市場一直處于相對較高價位運行,同時國家宏觀調控向農業傾斜,財政支農政策明顯加強,農民發展農業生產的積極性高漲。全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估計能夠增長7%左右,高于上年約3個百分點,尤其是種植業增長更加明顯,增長速度可能超過8%,高于上年約7個百分點。畜牧業、漁業生產繼續穩步發展。農業增長已經恢復到1998年前的水平。農產品市場供求關系明顯好轉,農產品價格開始回落。
1. 糧食生產出現重要轉機
2004年,糧食價格居高不下,良種補貼、糧食直接補貼、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和最低收購價格的出臺,以及征地制度改革、農業稅減免等政策措施的到位,各地農民種糧積極性高漲,夏糧總產量達到10105萬噸,增產4.8%。早稻總產量增加40多億公斤,增長超過13%,夏糧和秋糧二項合計增產1283萬噸以上,較上年增產幅度超過10.21%,恢復到2002年以前的總產水平。連續多年的糧食總產量滑坡的勢頭得到扼制。根據今年政策到位和糧食市場價格情況,結合夏糧早稻總產量都恢復到2002年以前的水平,今年秋糧增產應該不會少于210億公斤。估計2004年糧食總產量有可能超過4.65億噸。
2. 畜牧業和水產業繼續穩定增長
我國畜產品和水產品生產繼續增長,肉類增長估計超過5%,上半年受部分地區發生禽流感疫情影響,家禽業生產受到一定影響,但下半年后恢復很快,奶牛業增長估計仍然能夠達到2位數。2004年受上半年糧食價格大幅度上漲,下半年部分畜產品價格在飼料糧價格上漲的影響下同樣出現了較大幅度上漲。但是,進入10月份后受糧食增產,糧食市場價格穩中有降影響,畜產品和水產品等其他農產品價格也趨于穩定。
3. 農業比較效益明顯回升
長期以來,我國農業增產,但效益不明顯。前幾年我國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增長5%以上,但第一產業增加值只能增長2%。2004年前3季度,我國農林牧漁業總產值較上年實際增長6.50%,而第一產業增加值實際增長達5.5%,不但第一產業增加值恢復到90年代中期水平,而且農業總產值與第一產業增加值的增速之間的差異明顯縮小,農業比較效益回升甚至超過增產對國民經濟的貢獻。
(三)農民收入大幅度增長
2004年農民收入繼續沿襲2003年的走勢,增幅繼續擴大,增長繼續提速。2004年前3季度農民人均現金收入已達2109.5元,即使按照前3季度占全年現金收入的比重為60%的假設,全年農民人均現金收入有望超過3500元,增幅超過500元,創歷史最高。2004年前3季度農民人均現金收入較上年同期名義增長達17.10%,實際增長達11.40%。根據過去農民收入增收態勢,全年農民人均純收入估計在3000元左右,增長速度有可能達到2位數。
2004年農民收入快速增長,第一大貢獻者來源于種植業,其次為畜牧業,估計農牧業對農民收入的貢獻率將超過50%。再次,外出務工收入繼續保持穩定增長態勢,對全年農民收入的貢獻可能在25%左右。最后,盡管農民稅費減免和各種農業補貼對農民收入增長的貢獻率不是很高,但開辟了農民增收的新源泉,對建立農民增收長效機制具有深遠的影響。
二、2005年農業形勢展望
2005年我國繼續實行宏觀調控政策,國民經濟仍然保持相對較高速度增長。2005年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第4個年頭,我國農產品進口關稅進一步降低,世貿組織成員按規定需要消除紡織品關稅配額管理,我國國內農產品與世界農產品市場聯系更加緊密。2004年世界農產品普遍豐收已成定局,國際市場多數農產品價格已經明顯回落。尤其是2004年我國農業豐產豐收,農產品市場供求關系正在走向理想的平衡狀態。這些積極因素決定了2005年上半年我國農業仍然會成為我國宏觀經濟穩定的重要力量,消費者和下游農產品加工企業從充足的農產品供應中獲益,農民仍能從農產品銷售中獲得較好的收入。但是,2005年下半年后我國農業發展面臨的不確定性因素,甚至是明顯的不利因素增多,農業基礎的脆弱性非常可能再現。
(一)農業繼續在宏觀調控中發揮重要作用
2005年我國宏觀經濟仍然處于繁榮時期。通過宏觀調控實現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是經濟工作的主旋律。由于農業基礎相對比較薄弱,國家在整個宏觀調控中繼續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放在整個經濟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上。農業投入的增加,農民發展農業生產積極性的高漲,都將有效地增加農產品供給,進一步地緩解農產品供求關系的緊平衡。
受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產業結構調整影響,我國農業增長仍然會比非農產業慢,估計2005年第一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會下降到12%左右。國民經濟快速發展,尤其是食品加工業的發展,以農產品為原料的輕工業的快速發展,以及城鄉居民收入快速增加對農產品直接的和間接的需求的增長,都要求農業生產能夠保持適當的速度增長。農產品能否滿足城鄉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相關產業發展的需要,會對整個國民經濟運行及其宏觀政策產生重要的影響。
受農產品市場需求增長的拉動,尤其是國家促進農產品生產的政策影響,估計2005年我國農產品供給基本上能夠滿足市場需求,尤其是上半年農產品市場供求平穩保障性好。受多數農產品價格仍然保持高位運行,農業比較效益好等市場力量的驅動,農民會主動地擴大農業生產。為了改變農業在國民經濟中地位相對比較薄弱的狀況,國家將進一步完善農業政策。土地審批是這次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之一,預期基本農田保護將更加嚴格,有助于農民擴大種植面積;財政支農力度會進一步加大,尤其是農業稅免征范圍將進一步擴大,減免力度會進一步加強,同時種糧農民得到的直接補貼和良種補貼會更多;主產區重點糧食品種最低收購價政策不會改變;國家還會加大農業投入力度,推進優質糧食產業工程和大型商品糧生產基地的建設;國家還會加強監管,堅決穩定涉農價格,防止化肥等農業生產資料價格過多上漲。這些積極因素都會促進農業增產。
綜合農產品供給的各種有利因素,2005年將是農業的又一個顯著的增產年。農業增產,對于穩定農產品市場價格,保持國民經濟平穩運行,發揮非常積極的影響。在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影響下,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也將進一步增強,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繼續得到鞏固。
(二)農產品市場供求的緊張關系進一步緩和
2004年糧食生產出現重要轉機,將大大緩解我國糧食連續多年減產所形成的越來越緊張的供求關系。盡管2004~2005年度的糧食總產量來源仍然沒有與消費量相平穩,但2004年末的糧食總庫存仍然處于相對較高水平,本年度的糧食供求總量平衡完全有保障,尤其是2004年全球糧食總產量大幅度增產并創造新的歷史記錄后,我國糧食大幅度凈進口,有效地緩解了我國糧食供求的緊張關系。
在糧食總量的供求平衡壓力趨于減緩的同時,畜產品生產和水產品生產估計繼續保持與消費需求同步增長態勢,市場供求關系基本穩定。受肉禽蛋奶價格相對較高,比較效益相對較好影響,各地牲畜存欄量增加,農民補欄積極性高漲,主要畜產品市場供給量來源增多。
綜合來看,2005年上半年農產品市場供求的緊張關系總體上繼續趨于緩和。2004年7月~9月城鄉居民的食品消費價格已經觸頂,自10月份起呈現出回落的態勢,估計2005年隨著農產品供求關系趨于緩和,農產品價格上漲的幅度會明顯低于2004年。
(三)糧食進一步增產面臨的不利因素增多
盡管我國糧食市場供求關系仍然處于平衡區間,但是,2005年的糧食進一步增產到與當年消費相平衡的水平將面臨很多不利因素。如果2005年糧食生產沒有實現穩定增長,下半年糧食市場供求關系可能又會趨于緊張,農業,尤其是糧食基礎的脆弱性制約國民經濟穩定發展又將重顯。
第一,盡管糧食效益較前幾年明顯提高,但與其它農產品相比,糧食的比較效益仍然屬于最低的。農民在滿足了自給部分糧食需要后,如果糧食比較效益不高就會放棄糧食生產。這一不利因素可能在2005年秋糧生產中顯現出來。糧食價格上漲是2004年農民發展農業生產的重要促進因素,但2005年糧食市場價格穩定下降的可能性比上漲的可能性小。我國糧食市場價格已經穩中有降了,國際市場糧食價格已經回落,我國2005年的糧食市場價格穩定的難度越來越大,這將直接影響我國秋糧生產,而秋糧在全年糧食總產量中一般占到70%以上。秋糧不能增產,全年糧食就難以增產。
第二,無論是播種面積的進一步擴大,還是單產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將面臨更大的不確定性。2004年我國糧食播種面積基本恢復到歷史常年水平,進一步擴大糧食播種面積難度加大;2004年糧食生產出現重要轉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氣候條件相對較好,單產達到歷史最高水平,2005年進一步提高糧食單產的可能性面臨著更多不確定性因素,且難度加大。
第三,農業政策對糧食生產的強激勵作用逐漸減弱。 2004年國家通過加大農業補貼力度,以及通過農村稅費改革,農民得到較多的實惠,2005年盡管農業補貼和農村稅費改革力度不會減小,但受國家由積極財政政策轉向穩健財政政策影響,農民從財政上能夠得到的支持空間畢竟會受到限制。
考慮到糧食在農業中的基礎性地位,以及糧食生產對農業其他部門生產的決定性影響,估計2005年上半年我國農業形勢相對較好,而下半年的農業形勢將面臨非常多的不確定性因素。
(四)農民收入增長可能會回落到5%左右
考慮到2005年農業形勢可能出現的波動,以及農民增收的外部環境,各種來源可能的貢獻,估計2005年農民現金收入能夠繼續保持或者略低于2004年的增幅,全年農民現金收入將會達到4000元左右的水平,主要來源是外出務工收入。但是,由于農民收入基數越來越大,增長速度卻難以達到2004年的水平,全年農民收入增長估計回落到5%左右。
農民從農業獲得的收益下滑可能比較明顯。2005年上半年農產品價格將進一步回落,即使是下半年農產品價格像2004年大幅度恢復性上漲的可能性也很小。農產品價格下跌,就意味著農業效益不可能再明顯增加,甚至和價格一樣出現回落。而且受2004年農產品價格高和農業效益好影響,農民擴大再生產積極性高漲,對化肥農藥等農業生產資料的投入需要強烈,農業生產資料價格隨時都可能再度上漲。這樣,使農業比較效益下降可能性增大。農業效益下降,就意味著農民增收的不利因素增多。
與農業(ye)(ye)(ye)(ye)收(shou)入形勢不一(yi)(yi)樣,2005年(nian)農民(min)(min)就(jiu)業(ye)(ye)(ye)(ye)機(ji)會(hui)增(zeng)多(duo)(duo),農民(min)(min)非農就(jiu)業(ye)(ye)(ye)(ye)環境會(hui)進一(yi)(yi)步(bu)好(hao)轉。一(yi)(yi)方(fang)面,受國民(min)(min)經濟(ji)繼續保持較(jiao)快增(zeng)長和(he)(he)就(jiu)業(ye)(ye)(ye)(ye)機(ji)會(hui)相對(dui)較(jiao)多(duo)(duo)影響,尤其(qi)是城鎮建(jian)筑業(ye)(ye)(ye)(ye)、制造業(ye)(ye)(ye)(ye)對(dui)農民(min)(min)工(gong)(gong)需(xu)求較(jiao)大的(de)(de)產業(ye)(ye)(ye)(ye)增(zeng)長強勁(jing)影響,農民(min)(min)外(wai)出(chu)務(wu)工(gong)(gong)尋找工(gong)(gong)作(zuo)的(de)(de)機(ji)會(hui)相對(dui)較(jiao)多(duo)(duo);另一(yi)(yi)方(fang)面,通過國家對(dui)農村勞(lao)動力職(zhi)業(ye)(ye)(ye)(ye)技能(neng)培(pei)訓力度的(de)(de)加(jia)大,以及2004年(nian)部分產業(ye)(ye)(ye)(ye)和(he)(he)部分地區出(chu)現的(de)(de)農民(min)(min)工(gong)(gong)供不應求的(de)(de)情況(kuang),估(gu)計2005年(nian)外(wai)出(chu)農民(min)(min)工(gong)(gong)的(de)(de)工(gong)(gong)資(zi)(zi)水平會(hui)進一(yi)(yi)步(bu)提高(gao)。同(tong)時,國家還會(hui)進一(yi)(yi)步(bu)清理各種針對(dui)農民(min)(min)進城務(wu)工(gong)(gong)的(de)(de)歧視(shi)性政策和(he)(he)亂收(shou)費,加(jia)大清理拖(tuo)欠(qian)農民(min)(min)工(gong)(gong)工(gong)(gong)資(zi)(zi)力度,避免發生新的(de)(de)拖(tuo)欠(qian)。2005年(nian)在農業(ye)(ye)(ye)(ye)收(shou)入可能(neng)相對(dui)穩定的(de)(de)情況(kuang)下,農民(min)(min)的(de)(de)工(gong)(gong)資(zi)(zi)性收(shou)入則成為(wei)農民(min)(min)增(zeng)收(shou)的(de)(de)主要(yao)來源。
(作者單位(wei):中國社會科學院(yuan)農村發展研究所)
中國(guo)網(wang) 2004年12月(yue)1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