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常聽周圍的農民感嘆買農藥難,要買到貨真價實、適用的農藥更難。為此,筆者深入農藥市場進行了調查走訪。“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現在的農藥市場就像布下了“迷魂陣”一樣,要讓農藥知識有限的農民從五花八門、名稱繁雜的各種農藥中挑選出滿意的產品真是太難了。
目前農藥市場上農藥標識標注混亂,該標的不標,不該標的亂標,特別是給農藥胡亂命名、一藥多名的現象太普遍了。一些生產企業隨心所欲,想給農藥起什么名,就起個什么名。這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趕時髦,運用流行的時髦詞語或諧音給農藥冠名,如:鐵拳、亮劍、俊潔、美藍、奪標、奔月等。另一種是揣摩農民心思,專挑農民愛聽的詞語作為農藥名。如:吉祥龍、圣農施、滿眼綠、愛多收、農歌豐、農不老等。以上這兩種所謂的農藥名,如果不是在農資商店里看到,誰能將其與農藥聯系在一起?就是在農資商店里,從這些名稱上也無法看出是防蟲的,還是治病的,也不知道其含有什么成分。同時,“一藥多名”的現象也比較普遍,如除草劑,通用名叫乙草胺,商品名有:百草枯、宏裕樂、禾耐斯、好米施、百草凈、草立凈等幾十種上百種名稱。這些農藥其實都是一個功效,就是旱田的苗前除草劑,最大差別就是名稱和價格了。另外,在農藥名稱中有意使用一些帶有不實、夸大作用,甚至欺騙性的宣傳語,如:病菌絕、殺翻天、鎖病、死光光、全無敵等;有的標識標注不規范,甚至胡亂吹牛,在有效成分和通用名稱上故意只標注外文字母;有的鼓吹是超高含量、超大倍量,濃縮高效,連續使用效果更好;有的標稱采用“美國技術”、“日本農化技術服務中國農民”等,讓農民覺得他的農藥產品是最好的,只要你用了就能防蟲治病,其實大都是漫無邊際的夸大其詞。還有一種問題就是有效成分含量混亂,無章可循。如吡蟲啉,在農藥市場上發現該藥的有效成分含量從2.5%、3%到25%的都有,多達近十種,這讓農民在購賣農藥時感到無所適從。
以上問題僅是筆者所看到的一點皮毛現象,但從這九牛一毛的現象上足可以看出農藥標識的混亂程度。出現這些現象的主要原因是一些生產企業為了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搶占市場,獲得暴利,而采取的欺騙農民的手段。據有關專業人士介紹,目前一些企業采用改變名稱生產的所謂新品種農藥,大都是將原有藥品重新配伍組合,或改變劑型而成的,沒有什么根本性的變化,讓農民誤以為是新品種農藥,這成了一些不法企業打開市場的一個卑劣手段。
按照國家的有關規定,農藥產品必須有通用名和商品名。通用名是指農藥產品中起作用的有效成分的名稱,而商品名實際上就是品牌名稱,由生產企業自己確定。一些生產企業挖空心思采取“多名戰略”,對同一農藥品種年年改頭換面,以新農藥名稱投放市場,且在標識上胡標亂注,實際上就是故意利用標識進行欺詐。大家知道,產品標識是生產企業對產品特性和特征的說明,也是企業向社會做出的明示承諾,是消費者選購商品的重要依據。當前農民選購化肥、農藥等農資商品時除聽從經銷商介紹外,基本上都是從商品的標識上獲得商品質量信息的。所以,為了能切實保護農民利益,促進農藥行業健康發展,希望國家有關部門能采取有效措施,規范農藥標識標注,徹底根治農藥胡亂命名和“一藥多名”的現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