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利國利民的大產業——業內人士談緩控釋肥料發展
采訪對象
●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環境生態過程與調控中心主任陳新平
●中科院沈陽應用生態工程研究所新型肥料研究中心主任石元亮
●北京首創新型肥料有限公司總經理馬文智
●石家莊市中嘉化肥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培生
優勢:增肥效,除污染
陳新平:我們曾做過測算,如果我國全面推廣施用緩控釋肥料,每年可節約尿素1500余萬噸,節約磷酸二銨300萬噸。這相當于節約煤炭2250余萬噸,減少高品位磷礦資源消耗600萬噸。
石元亮:除了節約資源外,目前推廣緩控釋肥料還有另外兩個層面的意義。其一,目前國內化肥價格居高不下,以致國家對農民的直補資金增至206億元。但是,目前農民對于直補資金仍然沒有感覺,為什么?因為直補只是彌補了農民因化肥價格上漲所受的損失,并未真正讓農民增收,農民自然不領這份情。如果把這筆資金中的1/3用來推廣緩控釋肥料,農民減少化肥用量,節本增效,他們種糧的積極性自然會提高。其二,資料顯示,農業面源污染的1/3~2/3來源于化肥的過量施用和流失,化肥的過量施用還會造成水體的富營養化。近幾年,國家僅治理滇池水體污染就投入資金150多億元,但仍未收到預期效果。因為這是末端治理,是亡羊補牢。與其如此,我們為什么不能在羊未亡前就把牢修好呢?試想,如果我們在污染嚴重的太湖、巢湖、滇池一帶及沿江地區推廣緩控釋肥料,不是可以大大減少當地化肥過量施用及流失造成的水體富營養化和農業面源污染嗎?
問題:炒作多,支持少
馬文智:不同的緩控釋肥料技術最終將體現在關鍵設備的設計與制造上,所以目前各企業對自己的裝置都十分保密。擁有專利技術的企業大多自行設計并加工關鍵設備。但由于企業不是專業的設計制造單位,導致我國緩控釋肥料的設備制造水平與過程控制能力多年來沒有大的改進和提高。關鍵性環節長期得不到突破和改進,使緩控釋肥料的成本居高不下,影響了產業的發展。
陳新平:我國農業生產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是農戶分散經營,二是農民文化程度不高。因此,需要將農業科技融入肥料產品并簡化操作。緩控釋肥料可以使養分的釋放與作物的需求同步、簡化施肥環節,因此具有很好的前景。但緩控釋肥料產業當前最大的問題是工藝和農藝的結合問題——業內真正在既保證質量又降低成本方面的技術創新還不夠,針對不同區域,與農業科研機構合作開發并生產出滿足不同需求產品的攻關還不夠。另外,業內對緩控釋肥料的概念炒作太多,我個人非常擔心企業把市場給做爛了。
此外,國家雖然給了緩控釋肥料產業一些扶持政策,但此前主要體現在技術研發方面,如將中科院沈陽應用生態工程研究所與錦西天然氣化工有限公司共同承擔的抑制劑應用于大型尿素裝置批量生產緩釋肥料試驗項目列入2003年度國家'863'計劃,將山東農業大學、上海化工研究院與山東金正大集團共同承擔的包膜控釋肥集成及產業化項目列入'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等。但國家給予緩控釋肥料生產企業在生產經營,尤其緩控釋肥料推廣應用方面的支持少之又少。
張培生:為推動緩控釋肥料產業的健康快速發展,國家已經在眾多重大決策中提出要大力扶持這一產業。但是,這些政策過于宏觀,說白了還只停留在文件和會議上。目前除了減免增值稅這一優惠政策得到落實外,緩控釋肥料生產企業并未享受到其他優惠,企業所用的煤炭或天然氣等原料依然沒有保證。說是有優惠鐵路運價,但在車皮緊張的情況下,這一優惠就成了一紙空文。企業只能通過昂貴的公路運輸完成原料采購和產品銷售的運輸任務,僅此一項,去年至今就使得企業增加成本100多元/噸。
另外,目前國內緩控釋肥料市場十分混亂,不利于公平競爭和正規企業的發展。熱切盼望有關標準和法規早日出臺,維護市場秩序。
目標:降成本,重推廣
馬文智:今后企業之間、科研院所之間應加強溝通與交流,互相取長補短,使各種緩控釋肥料生產技術盡快完善,成本得以下降,促進我國緩控釋肥料的推廣和緩控釋肥料產業的發展。
陳新平:如果企業能夠加強自律,不濫炒作,踏踏實實地抓質量、降成本,國家能加強監管,那么,我國的緩控釋肥料產業應該會有良好的發展前景。
石元亮:一是有關部門盡快制定和完善緩控釋肥料標準體系。二是政府應出臺切實可行的扶持政策。比如對真正的緩控釋肥料生產企業及其產品,政府要進行政策性引導,各級農業三站及農業主管部門應將緩控釋肥料推廣工作納入到測土配方施肥工作中,給予企業一定的風險補貼或財政稅收優惠。三是國家拿出部分資金,大力推行施用緩控釋肥料。
張培生:美國幾乎所有的肥料都要添加硝化抑制劑,日本則添加緩釋劑,為的就是減少化肥用量,減少農業面源污染。而從我國國情看,抑制劑型肥料成本較低,效果又很明顯,應被列為重點推廣品種。
為緩解滇池水體污染的問題,云南省最近出臺了一項政策,將對滇池周邊農民補貼100元/畝,鼓勵農民施用緩控釋肥料。這一做法非常好,如果全國各地都能推行這種辦法,將對我國緩控釋肥料產業的發展起到積極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