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和信息化部產業政策司副司長侯世國昨日表示,當前國際油價下跌的影響是暫時的,國家政策總體上對煤化工行業的發展持支持態度。但煤化工是一個技術、資金密集型行業,對資源、能源消耗較大,屬于高能耗、高排放行業,因而對其中的不同子行業,國家政策有不同的規定。
總體政策仍支持發展
在前期國際原油價格高漲的背景下,煤化工產業成本優勢突顯,引發了國內煤化工產業的投資熱潮。中原證券研究員王向升表示,如果考慮煤價上漲因素,油價如果保持在50美元/桶以上,煤基醇醚類的煤化工就具有成本優勢。根據發改委統計,截至今年5月份,國內在建的新型煤化工項目有30項,總投資達800多億元,新增產能為甲醇850萬噸,二甲醚90萬噸,烯烴100萬噸,煤制油124萬噸。而已備案的甲醇項目產能達3400萬噸,烯烴300萬噸,煤制油300萬噸。
針對煤化工產業的盲目投資和重復建設,此前國家有關部門出臺了一些限制性政策,并提高了行業準入門檻。侯世國認為,中國是一個缺油多煤的國家,主要的化工產品完全由石油作原料生產是不現實的,發展煤化工是符合我國實際的發展方向,國家政策總體上對其持支持態度。雖然當前國際油價大幅回落使得很多煤化工項目在能源比價上不再具有優勢,但這種臨時的變化未在政策的考慮之中。
侯世國在回答提問時表示,煤化工產業的兩個關鍵政策《煤化工產業發展政策》和《煤化工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已經制定完成,但在征求意見的過程中有一些問題存在爭議,尚未達成共識,因而遲遲未能正式發布。
子行業際遇不同
侯世國指出,目前我國煤化工發展還面臨著一系列問題。例如結構不合理,行業的中小企業較多,而大型現代化高技術的企業較少;布點太多,各產煤大省都在爭相上馬煤化工項目,造成產業趨勢雷同;產品附加值較低,產品的后續應用技術沒有跟上。
而對于煤化工的不同子行業,根據其不同的特點,國家的政策傾向也有所不同。
據介紹,目前我國焦炭、電石、煤制甲醇、二甲醚等行業都面臨產能大于需求,以及后續應用技術沒有完善的現狀,國家對這幾個行業規定了更高的準入標準和淘汰落后產能的政策。例如規定焦炭準入條件為焦爐4.3米以上,產能60萬噸以上,并將在近幾年內逐步淘汰4.3米以下的焦爐。
而對煤制化肥行業,雖然目前國內化肥產能較充足,但國家仍鼓勵在煤炭資源豐富的地區建立大型化肥生產基地,并通過這些大規模生產企業的建設,逐步淘汰小型煤制化肥企業。
對于煤制油產業的發展,侯世國認為目前存在生產裝置投資巨大、技術可靠性未得到驗證、缺乏成功案例、以及能耗損失大、耗水量大等問題,因而在政策上采取了嚴格控制和不支持大規模發展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