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海關統計,2010年第一季度經滿洲里口岸進口化肥24.8 萬噸,價值8372萬美元,比去年同期(下同)分別增長4.1倍和4倍。
一、主要特點
(一)全部進口自俄羅斯。
(二)單月進口量首超危機前水平。雖然年內月度進口量較上年同期有較大增長,但1-2月份月度進口量較2008年同期相比仍分別下降19.7%和 7.2%,降幅呈收緊態勢。3月當月進口6.9萬噸,與上年同比增長1.4倍,與2008年同期相比增長21.1%。
(三)私營企業占據進口主導地位。一季度,私營企業于滿洲里口岸進口化肥21.3萬噸,增長6.6倍,占同期口岸化肥進口總量85.9%;國有企業進口2.4萬噸,增長98.4%,占同期口岸化肥進口總量9.7%;其余為集體企業進口。
(四)絕大部分以邊境小額貿易方式進口。一季度,滿洲里口岸以邊境小額方式進口化肥占同期口岸化肥進口總量的99.6%;其余以保稅倉庫貨物貿易方式進口,此貿易方式去年同期口岸無進口。
(五)逾八成進口為氯化鉀。一季度,滿洲里口岸進口氯化鉀20.1萬噸,增長19.5倍,占同期口岸化肥進口總量81%;進口鉀石鹽3.1 萬噸,增長3.6%;進口硫酸鉀1.5萬噸,增長70.4%。
近兩年受國際市場供求波動的影響,滿洲里口岸鉀肥的進口出現了較大的波動情況。自2008年起,國際鉀肥壟斷國家(俄羅斯、加拿大等國)堅持對我國出口實行高價政策,制約了我國鉀肥的進口。受此影響,自2008年底開始滿洲里口岸進口鉀肥也出現大幅下滑的情況,2009年我口岸進口鉀肥量更是降到了 2007年以來的最低點,直到2010年口岸化肥進口才出現大幅攀升。
二、原因分析
(一)國際市場鉀肥交易價格大幅下降,刺激了企業進口需求。國際壟斷企業的高價政策不僅嚴重損害了進口者的利益,也危及到自身利益,由于中國等一些重點進口國的需求萎縮, 2009年全球鉀肥供應受到重創,國際鉀肥貿易量降至30年來最低,國際鉀肥生產商開工率僅為50%。為了恢復貿易,國際市場上的鉀肥的高價政策開始動搖,年初國際鉀肥市場價格大幅下挫,口岸1月份氯化鉀的均價比2008年10月的最高位下降51.5%,比2009年3月的高位下降45.4%;
(二)2009年12月中國和俄羅斯鉀肥出口商BPC達成2010年氯化鉀進口合同,合同量為100萬噸,合同價格為350美元/噸 CFR。這個合同的簽訂為中俄鉀肥貿易價格樹立了標桿價,為國內化肥進口企業的正常進口奠定了價格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