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環境保護部、農業部、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聯合印發了農藥產業政策公告。
我國農藥的生產能力和產量已經處于世界前列,是全球重要的農藥生產和出口國。但是,存在重復建設嚴重、產能過剩、行業結構性矛盾突出、經營秩序混亂等問題,影響了農藥工業的可持續發展。
為此,此次正式公布的《農藥產業政策》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目標,包括嚴格控制農藥生產總規模,將農藥工業的發展模式由量的擴張轉向質的提高;大力推動產業集聚,加快農藥企業向專業園區或化工聚集區集中,降低生產分散度,減少點源污染;大力推進企業兼并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優化產業分工與協作,推動以原藥企業為龍頭,建立完善的產業鏈合作關系等。提出到2015年,農藥企業數量減少30%,國內排名前20位的農藥企業集團的銷售額達到全國總銷售額的50%以上,2020年達到70%以上。
目前行業前10大企業占全國總產量的比重只有19.5%,前20家大企業占總產量比重只有30.8%,市場占有率最高的企業只占整個市場份額的不到4%,15家最大農藥企業的市場份額僅占25%左右,前20家銷售額占全國總銷售額的約30%。按照政策要求,在五年內前20家企業銷售額占比達到50%有較大的難度,但對農藥企業數量減少30%的要求將極大促進農藥行業的整合,使強勢企業通過收購兼并而擴大發展、使多數落后企業直接被市場淘汰而退出,從而提高產業集中度,加強我國農藥產業的競爭力。
行業新政策,將長期利好有技術優勢、管理優勢和規模優勢的大型龍頭企業,如制劑龍頭諾普信、菊酯類原藥企業揚農化工、新型吡啶類農藥企業利爾化學等。支持這類大型企業在兼并重組中發揮技術優勢、豐富產品品種、擴大銷售范圍,提高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繼續做大做強。
特別是已經在收購兼并方面初步確定成效的諾普信及利爾化學,如諾普信,近年來已經逐步通過兼并福建、山東等地的農藥公司來實現產品品種的豐富及銷售領域的擴張;利爾化學則通過對江蘇快達農化的收購,使其業務從單一的氯代吡啶類農藥原藥擴展了含除草劑、殺蟲劑、殺菌劑三大類七十多種產品,還生產酰氯、光氣等農藥及化工中間體原料,同時,銷售領域也從四川向沿海地區發展。
但是,也要注意到,政策的出臺將是長期利好農藥公司,短期看,今年以來農藥需求的低迷和產能的持續擴張,依然使行業盈利處于較低水平,全年業績難盡如人意,同時,多個題材的概念炒作已經使農藥板塊估值水平偏高。明年,在大年預期及農產品漲價預期,及諾普信、利爾化學等公司收購兼并完成后的業績釋放,農藥公司業績有望好轉。中長期給予農藥公司增持評級。建議關注有業績支撐和增長潛力的龍頭公司如諾普信、利爾化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