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化肥
近期,關于食品安全問題報道頻頻見諸報端,化肥也再一次被舊事重提,引發質疑。這些年來,對化肥的爭議從來沒有停息過。在當前一個時期,如何科學理性看待化肥,在施與不施之間尋找一個合理的“度”?對此,記者專訪了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院長張福鎖。
“30%~50%的糧食增產源自于化肥,大約有一半的世界人口都依賴于化肥。”
化肥使用的歷史已經超過150年,而我國大量使用化肥是從改革開放以后開始的。當時,化肥對糧食增產發揮了“神奇的功效”,一度成為“一袋難求”的緊缺農資。我國花費極大的力氣不斷提高化肥生產供應量,2009年全國化肥用量達到5404.4萬噸,而1949年為1.3萬噸,60年內增長了上千倍。
但如今,這個數字卻屢屢遭人詬病。對化肥所遭受冰火兩重天的待遇,張福鎖告訴記者,研究表明,世界30%~50%的糧食增產源自于化肥,如今大約有一半的世界人口都依賴于化肥。
從我國來看,化肥施用量增加的過程,就是我國糧食快速發展,躍上一個又一個臺階的過程,也是我國以世界7%的耕地養活全世界22%的人口的過程。從1949年到2009年,我國糧食作物的總產從1.1億噸增至約5.3億噸。其中,面積基本沒有變,而單產從年均1.0噸/公頃增加到5.6噸/公頃,增加了4.6倍。在這個過程中,化肥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說沒有化肥就不可能有“溫飽”。
而且,對化肥本身也應該科學認識。張福鎖說,化肥是向作物提供養分的化學品,合理施用不僅可以向作物提供養分,增加作物產量,而且還能改善農產品品質,提升營養價值。
“化肥用量偏高是不爭的事實,但這與我國國情是分不開的。”
張福鎖坦言,我國確實存在過量施肥問題。按照農作物播種面積計算,2009年我國每公頃化肥用量為341公斤,以用量最大的氮肥與其他國家比較,我國水稻氮肥投入量是231公斤/公頃,日本和韓國分別為78公斤/公頃和110公斤/公頃;我國玉米氮肥投入量237公斤/公頃,美國不到150公斤/公頃。
“化肥用量偏高是不爭的事實,但這與我國國情是分不開的。”張福鎖說。首先,我國人均1畝4分地都不到,在分散經營的生產方式下,一家一戶要在這樣小的面積上確定用幾斤幾兩氮肥是一件很難操作的事情。其次,中低產田占全國耕地將近70%,為了提高產量,不得不多用化肥。而這種地在發達國家多以休閑和生態功能利用為主,并不用于生產糧食。再次,我國施肥機械化程度低,化肥施用至今仍以人工為主,難以做到深施和精量施用。
當然,節肥增產增效也并非實現不了。張福鎖介紹說,中國農業大學的田間試驗結果表明,可以把小麥、玉米氮肥用量控制到150~180公斤/公頃左右,比農民施肥量降低30%以上,產量不但不減,還可以增長5~10%。
“要真正在千家萬戶、千差萬別的地塊上實現科學施肥是個系統工程,必須將技術、政策和農民行動結合起來。”
“但是,要真正在千家萬戶、千差萬別的地塊上實現科學施肥是個系統工程,必須將技術、政策和農民行動結合起來。”張福鎖說,過量施肥問題,不僅僅是技術問題、經濟問題,還是社會問題、民生問題,解決過量施肥問題,必須始終堅持“施增產肥、施經濟肥、施環保肥”。
目前,國家已經采取措施,推進科學施肥技術的推廣普及。2005年,農業部在全國推行測土配方施肥,目前項目已覆蓋了所有農業縣市。從2009年農業部提供的3000多個田間試驗結果看,小麥、玉米和水稻等糧食作物測土配方施肥比農民常規施肥畝增產量30公斤以上,比常規施肥畝均施氮量減少1~2公斤左右。除此之外,目前正在組織開展的秸稈還田、綠肥種植、增施有機肥等土壤有機質提升補貼項目,都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除此之外,張福鎖認為,要徹底解決化肥施用過量問題還需多管齊下:第一,要進一步加強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集成和示范推廣工作,采取整村、整鄉、整建制方式全面推進測土配方施肥。第二,促進肥料產業升級,實現從確保數量到提高質量,從只管生產肥料到按需供肥、為農服務的轉變。第三,國家應加快出臺肥料相關法律法規,為科學合理使用肥料提供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