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復合肥以其養分配比多樣化和產品系列化以及節省施肥勞力深受農民的喜歡,市場一度呈幾何級擴張。但據山西農資集團永濟分公司的有關人員介紹,2011年秋播季節,由于各種復合肥充斥市場,其中不乏假冒偽劣商品,農民對此大傷腦筋。
謹小慎微之中,農民選購化肥產品,更愿意到本村或附近鄉鎮上購買,而不愿意接受外來流動商販送到家門口的化肥產品,二銨、尿素、磷肥、碳銨這化肥“老四樣”又成為農民新的選擇。再加上,前期尿素、二銨、碳銨價格均小幅下調。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復合肥價格每袋都在130元以上,高含量復合肥每袋更是達到了180元至190元,這更堅定了經銷商的備貨信念和農民的用肥心理。
永濟農資市場的上述 “聲音”,在懷仁、夏縣以及臨汾等我省多個市、縣、區均得到不同程度的驗證。
據記者多方調查,在懷仁縣一些鄉村,去年以來農民對石化尿素情有獨鐘,還有一些農民開始接受大顆粒尿素。另外,多肽尿素成為當地市場的一個空白。在夏縣,2011年秋播期間,由于化肥價格集體高位運行,農民施肥習慣和用肥量均呈減少趨勢,小化肥特別是磷肥用量有較大增幅。在臨汾市,當地相當比例的小麥底肥2011年秋采用過磷酸鈣加碳銨的方式,農民選用單質肥的意愿強烈。
化肥“老四樣”的重新得寵,折射出我省農村肥料市場 “買低價肥”成為一種暫時的趨向,同時也說明肥料漲價遠超糧價,農民對選肥、購肥更加理性和注重質量,對種地成本的把控更趨理性。
而化肥“老四樣”的暢銷,也讓基層經銷商在一個較為尷尬的空間中生存。因為“老四樣”屬大眾產品,賣家多,價格都差不多,利潤有時透明的就像一塊鏡子。上受生產廠家提價影響,下受農民購肥訴求左右,賣抑或不賣?都讓人糾結。
“問題產品”有機可乘不合格產品大行其道
有市場的地方就有假貨。長期從事農資市場研究的山西農大農技推廣碩士曹廣,日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坦言,當前農民的困惑是不知道哪些肥料是真正的好產品;而農資商的煩惱是好肥料如何讓農民相信和施用。
在多頭經營、品牌多樣的掩護下,一些劣質、假冒、不達標的肥料在市場上大行其道,正嚴重影響著我省化肥市場的有序運行。
據悉,去年在我省晉中市的榆次、壽陽、昔陽等(區)縣就有大量出售劣質復合肥的行為。撒下劣質肥,地里不出苗。另外,一個典型的售假版本出現在呂梁。去年春耕時節,臨縣臨泉鎮上西坡村14家農戶,一同在自家田地施用 “平康”牌復合肥后,不約而同地出現不出苗的現象,影響了農民一年的收成。后經工商執法人員立案調查,農戶所用肥料均為不合格產品。
類似的情況,去年在襄垣縣也出現過。該縣個別鄉村的大棚青椒種植戶,由于施用了不合格肥料,畝產比正常情況平均減少約1000多公斤,直接導致收入銳減,有的甚至入不敷出。
來自省質監局的2011年第一季度農資產品質量抽檢顯示:太原、晉中、臨汾、運城4市60個批次的化肥,合格率僅為71.67%。探尋化肥市場亂象叢生的根由,一是一些地方職能部門面對造假售假的“無所不能”,準備不足,監管不力;二是一些不法廠家或偷工減料或借助新型肥料尚無明確的執行標準大打“擦邊球”;三是一些技術人員及部門職能人員利用職能之便,以技術捆綁經營部分偽劣商品;四是一些經銷商利欲熏心,不管真假優劣,只代理售價低、差價大的肥料銷售、推廣;五是一些農民對肥料知識嚴重缺失,使得一些“問題產品”有空可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