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對中國經濟而言是一個收獲頗豐的年份,繼2003年GDP增速達到9.3%,創下1996年以來的新高之后,盡管有宏觀調控的影響,國民經濟依然快馬加鞭,昂首前行。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長9.5%,比上年同期加快0.6個百分點,全年GDP增速接近或超過上年已成定局,國民經濟步入高增長通道的特征非常明顯。分析2004年經濟高速增長背后的深層原因,可以發現市場化、內生性因素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在不斷增強,經濟的自主增長機制正在逐漸形成,這就保證了本輪增長周期將不會是曇花一現,而是將會持續較長時間,國民經濟處于中周期的擴張期,因而可以相對樂觀地預期2005年宏觀經濟仍將保持快速增長態勢,宏觀調控仍將是今年政策取向的主基調。
2004年宏觀經濟發展的新特點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2004年對我國經濟生活影響最大的就是政府的宏觀調控,以此為分水嶺,經濟發展大體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一季度國民經濟延續上年的強勢,繼續保持高速增長勢頭,尤其是固定資產投資超常增長,煤電油運供應全面趨緊;從二季度開始,由于中央政府推出一系列宏觀調控措施,固定資產投資逐月回落,經濟發展明顯降溫。總體來說,2004年前11個月經濟發展表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1.經濟發展的重化工特征非常明顯,造成煤電油運供應全面趨緊。2002年以來,我國宏觀經濟高速增長,居民收入不斷提高,消費結構躍上新臺階,汽車、房地產等消費熱點持續火爆。去年二季度以來盡管汽車和房地產的增速有所回落,但相對其他行業來說,市場需求依然旺盛,1—10月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9526億元,同比增長28.9%;全國商品房平均銷售價格為2758元/平方米,同比上漲11.7%。1—10月累計汽車產量達到433萬輛,同比增長17.47%。在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和城市化快速發展帶來巨大基礎設施投資需求的雙重拉動下,我國形成了一大批高增長“產業族群”,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和貢獻度不斷上升,經濟增長帶有明顯的重化工帶動特征。前11個月在39個工業大類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實現利潤1663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43.7%;鋼鐵行業實現利潤911億元,增長66.3%;建材行業實現利潤345億元,增長48.7%;有色金屬行業實現利潤246億元,增長71%。新增利潤前五大行業分別是石油開采、鋼鐵、化工、電子通信、煤炭,占整個工業新增利潤的56.7%。重化工業是高耗能產業,對煤電油運的需求巨大,因而盡管去年煤炭、電力、石油生產也保持較快增長,但仍然趕不上需求增長速度,出現煤電油運價格逐月上漲、供應持續偏緊狀態,全國電力供需繼續保持高速增長勢頭,跨區跨省交換電量明顯增加。1-9月份,全國全社會用電量15713.11億千瓦時,比上年同期增長14.92%;全國工業用電量同比增長16.43%,輕、重工業用電量同比增長分別為13.71%和17.18%;黑色金屬礦采選業、黑色金屬冶煉壓延加工業和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等行業的用電量增長率在20%以上,是推動工業用電量快速增長的主導力量。1—9月份,全國發電量15639.87億千瓦時,比上年同期增長15.18%;全國電網供電量13945.91億千瓦時,售電量12059.39億千瓦時,分別比上年同期增長15.64%和15.45%。電價居高位并繼續上漲,10月份電力價格比9月份上升0.1%,較上年同期上升5%。受國際市場石油價格持續走高和國內需求旺盛的影響,能源供應依然偏緊,價格進一步上漲,10月份煤油電產品價格較上月上升1.3%,較上年同期上升18.4%,其中煤炭價格較上月上升2.8%,較上年同期上升42.5%;焦炭價格較上月上升4.2%,較上年同期上升21.2%;原油價格較上月上升2.3%,較上年同期上升20.8%;成品油價格較上月上升0.9%,較上年同期上升21.7%。
2.年初投資高速增長勢頭在宏觀調控作用下得到了有效遏制。始于2002年的新一輪經濟增長周期一直是以投資拉動作為典型特征,在2003年投資高增長的慣性作用下,2004年前兩個月,城鎮50萬元以上項目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287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53%,投資高增長勢頭有增無減。從行業分布情況看,鋼鐵工業投資增速達到172.6%;水泥行業在建項目計劃總投資786億元,同比增長133%;電解鋁行業在建能力仍有310萬噸;住宅投資721億元,增長48.7%;建筑業投資43億元,增長93.4%;房地產業投資1005億元,增長43.6%,汽車、房地產等消費熱點的火爆成為拉動投資高速增長的主要原因。從去年3月份開始,國家實行控制新開工項目、控制信貸規模、控制土地征用、控制優惠價格、清理擬在建項目等綜合宏觀調控措施,從二季度開始,投資過快增長的勢頭得到有效遏制,投資增速迅速回落。3月份當月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即回落到43.5%,4月份降至34.7%,5月份投資僅增長18.3%,增幅回落16.4個百分點。前11個月累計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8.9%,增幅比前10個月再回落0.6個百分點,增速更是僅相當于前兩個月的一半多點,固定資產投資增幅呈持續回落趨勢。固定資產投資和新開工項目數增速的大幅回落,說明政府采取的以抑制固定資產投資過快增長為主要著力點的調控措施,已經逐步落實到位并開始顯現效果。
3.重化工業的超常發展不可避免帶來一系列負面影響。2004年我國以鋼鐵、化工、建材等行業為代表的重化工業,為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但這些行業在發展中投資增長過快,生產能力超出市場預期需求,產品結構不合理,高消耗、高污染、低產出的問題十分嚴重。一是重復建設、粗放式經營現象重新抬頭。重復投資是市場競爭中的合理現象,但低水平的重復投資如果過度集中,給宏觀經濟造成的損害則是巨大的。以鋼材為例,當市場需求急驟增大,鋼材價格大幅上升,大量低水平投資受到高盈利的強烈刺激,就會以比高水平投資還要快的速度增長。如果需求增長過快過大,以至于普通正常技術的生產能力增長都難以應付時,就會有大量不合格的低劣投資蜂擁而入。二是環境污染加劇。經濟增長以犧牲生態環境質量為代價,盲目發展高耗能產業給我國的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帶來巨大壓力。由于高耗能產業的發展,一些能源產區的大氣和水資源受到嚴重污染。目前我國農田化肥農藥污染、重金屬污染、土地荒漠化、各種持久性有機污染等現象日益嚴重,全國酸雨面積已占國土面積的1/3。20世紀90年代中期,我國每年僅空氣和水污染帶來的損失占GDP的比重就達8%以上。發展污染環境的高耗能工業,雖然有推動經濟發展的作用,但如果考慮到環境污染的代價,很可能是得不償失。三是高耗能產業加重了我國能源和原材料瓶頸的壓力。受部分高耗能產業盲目擴張影響,去年我國能源供應空前緊張,全國有24個省(市、區)級電網先后出現不同程度的拉閘限電,夏季全國電力供需缺口在3000萬千瓦以上。在目前的經濟增長模式下,我國自然資源的供應即將趨近極限。在世界產業分工鏈條中,屬于中國的環節是制造業,這本身就是一個對自然資源需求量極大的產業,再加上利用效率低,導致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對自然資源的消耗過快。近一年多來出現的電荒、油荒、鐵礦石荒現象實際上只是浮出水面的冰山一角。如果我國要實現2020年GDP翻兩番的經濟發展目標,而又要保持現有的環境質量,資源生產率就必須提高4-5倍;如果想進一步明顯改善環境質量,資源生產率就必須提高8—10倍,顯然是不現實的。
4.消費市場恢復性增長,消費結構進一步趨于合理。2004年消費市場明顯走出了2003年“非典”的陰影,呈現出市場需求旺盛、價格穩步上漲、消費結構漸趨合理的良好態勢,前三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38439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3%。而截止到12月上旬,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已經突破5萬億元,創造了我國國內市場銷售的歷史最高水平。雖然由于投資的過快增長,目前一些能源和基礎性原材料供應偏緊,但這不會影響整個消費市場結構改善的根本格局。
一一熱點消費品對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的拉動作用在增大。從消費品市場表現可看出,我國居民總體消費穩定增長趨勢還是很明顯的,特別是一些熱點消費品如汽車、通訊器材以及裝修裝飾類產品。前三季度通訊器材類零售額同比增長45.2%、汽車類增長29.2%、石油及制品類增長46%、建筑及裝潢材料類增長18.3%。
——餐飲業比重提高,消費快速增長。目前家務活動社會化已經被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所接受,帶動了餐飲等行業的快速發展,我國餐飲業營業收入增長幅度一直高于批發零售業。去年以來,伴隨著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節奏的加快、生活方式的創新,餐飲業營業收入一路走高,持續增長。1—10月,餐飲業營業收入增長22.3%,增速比批發零售業高10.1個百分點。
一一消費結構進一步趨于合理。從空間上看,城鄉市場差距逐漸縮小。長期以來;農村市場不僅銷售絕對值低于城帝,增長幅度也有明顯差距。去年隨著中央關于加強“三農”工作一系列政策的實施,農民收入大幅度提高,:拉動了農村市場。9、10兩個月,縣城商業零售總額的增長幅度超過了大中城市,這是多年來沒有過的現象。從時間上看,月度消費情況趨于穩定。1—10月,每個月的消費品零售總額都在4000億元以上,最高月份和最低月份之間僅相差24.5%,相差900億元,改變了以往月度之間銷售額差別較大的不穩定狀況。市場淡旺季差距縮小,反映出城鄉居民收入的穩定增長和消費心理的日益成熟。
一一物價上漲對消費品零售額的拉動效應增強。去年消費品零售價格指數持續保持正增長,與上年同期相比,1—11月份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漲4.0%,其中11月份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同期上漲2.8%,全國31個省(區、市)的居民消費價格均比上年同期上漲,上漲幅度在0.5%-6.3%之間。食品價格比上年同期上漲5.9%,非食品價格上漲1.2%;消費品價格上漲2.8%,服務項目價格上漲2.9%。
5.年初的貿易逆差局面在下半年得到了根本扭轉。去年1月以來,我國貨物貿易連續4個月逆差,前4個月累計貿易逆差達到107.6億美元,特別是2月份創造了史無前例的79億美元逆差,逆差持續月份之多、逆差額之高,均為10余年所未見。這種持續逆差有較為特殊的背景,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首先是近幾年每年年初總是出現貿易逆差,重要原因之一是受春節假期影響,出口生產銳減而進口勢頭不減。其次是外商對華制造業直接投資熱情繼續高漲,立竿見影地帶動了生產設備進口,隨后帶動了原料、中間投入品的進口,但要形成面向出口的生產能力則需較長一段時間的建設周期。第三是國內經濟過熱導致進口增長快于出口增長,這是造成年初貿易逆差的最重要因素。2004年一季度,我國GDP增長9.8%,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幅度更是高達43%,比上年同期加快15.2個百分點,投資拉動的經濟過熱一方面急劇增加了對海外原料、能源和資本設備的需求,另一方面國內的巨大需求對世界市場上述商品的價格產生了推動作用,加之這一過程恰與2003年以來國際商品市場價格一路走高的趨勢同步,結果是導致進口的上述商品數量和價格均顯著上升,進口支出急劇增長。從5月份開始,我國扭轉了貿易逆差局面,當月實現貿易順差21億美元,此后外貿出口保持穩定增長。1—11月,出口5296.1億美元,同比增長35.7%,進出口總值達10383.8億美元,同比增長36.5%,累計實現貿易順差208.4億美元。
2005年我國經濟發展趨勢預測及政策取向
2004年經濟的快速增長,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消費結構升級帶動重化工業超常發展引發的,因而可以認為本輪經濟增長是有實質性的需求支撐的,居民消費結構升級是一個市場化、自發性的行為,具有較大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對經濟的推動作用在較長時間內都不會消失,由加入WTO及制造業轉移引發的出口高增長今年也有望繼續得到維持,2005年經濟增長的動力依然非常充足。但去年部分行業投資膨脹和物價的過快上漲引發了政府對經濟過熱的擔憂,宏觀調控仍將繼續,但在政策力度上可能會趨于溫和,同時在操作方式上以結構調整為主,以防止緊縮局面的重新抬頭和應對世界經濟增速的放緩。
1.今年促進我國經濟增長的動力依然非常強勁。去年我國經濟快速增長是由一系列市場化因素促成的,經濟增長的內生性、穩定性日趨增強,自主增長機制開始逐步形成,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帶來了對汽車、住房、電子通訊產品的旺盛需求,而這些產品具有較長的產業鏈和較強的產業關聯度,其對上游鋼鐵、電子、建材、化工、機械行業形成了強有力的拉動,促使我國出現了一大批高增長的“產業族群”;城市化的快速發展既形成了巨大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需求,也加速了大量農民向市民生活方式的轉變進程;WTO效應進一步顯現,中國巨大的市場、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和投資環境的日益完善,使得國際資本紛至沓來,這些長期性的積極因素在2005年將繼續發揮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整體經濟向上的基本格局不會改變。從經濟增長周期看,目前經濟仍然處在擴張期階段,宏觀調控是為了燙平經濟波動幅度和推進結構調整,而不會改變經濟周期的固有運行規律。從目前情況來看,投資增速還處于高位,還有一定的下降空間,本輪經濟高增長主要是由投資需求拉動,而投資需求又主要集中在重化工業領域,重化工業的特點是投資規模比較大,投資周期比較長,一般需求4年左右的時間完成。目前我國的在建項目超過7萬個,在建規模超過17萬億元,相當于3年的固定資產投資工作量,因此今年的投資增速仍將高位運行,不會很快滑落。
2.今年出口將繼續穩步增長,進出口貿易有望繼續保持順差。從進出口的基本面分析,我國出口增長的潛力還是比較大的。首先在于目前我國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產業體系的逐步完善,產品質量的穩步提高,這些都使我國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不斷提升,而WTO又為中國產品順利進入國際市場掃清了政策障礙,給中國的出口貿易提供了良好的環境與基礎。其次是中國在全球制造業中的地位漸趨鞏固,外資企業成為拉動出口快速增長的主力軍。我國引進外資已經連續10多年居發展中國家第一,2003年更是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流入外資最多的國家。在現有外資企業中,制造業占了7成,去年新批外資企業中72%的企業和75%的金額繼續投向制造業,主要集中在通信設備、計算機、電子、通用和專用設備領域,集群化投資的特征明顯。外資向中國制造業集中的結果,使得中國制造加工業日益融入全球生產和營銷的分工體系,產品因此而出現大規模跨國流動,成為世界貿易鏈條中的重要一環,只要外資繼續向中國制造業投資的趨勢不變,中國出口將繼續維持高速增長的態勢。第三則是WTO對出口的刺激作用將長期存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按照其規則要求,執行了與其他主要貿易國家相同的貿易規則,給予他國以透明穩定的貿易環境預期,同時享有了加入世貿組織所帶來的預期收益,例如在紡織品、服裝的出口和吸收外國直接投資等方面,獲得了較大的比較利益。長期以來,我國政府采取了積極鼓勵出口的發展戰略,從中央到地方都實施了一系列對外貿易促進措施與政策,推動了外向型經濟的成長。從進口情況看,預計2005年不大可能出現去年年初的逆差局面,進口增速將會有所回落,因為目前國家宏觀調控已經初見成效,部分過熱行業的投資增速已穩步回落,進口需求的增長步伐將隨之而放慢。國際市場大宗原料價格出現回落趨勢,有利于我國減少進口支出,以石油為例,繼2004年10月25日紐約石油市場出現每桶55.57美元的油價高峰后,兩周后紐約市場的石油價格比最高峰下降了15%,倫敦市場的價格下降了17%,由于歐佩克組織不斷增產,發達國家戰略石油儲備穩定,不斷上漲的世界石油價格出現了明顯下滑趨勢。但2005年我國進口也面臨許多不確定性因素,最突出的就是此后我國主要產業的過渡期將到期,市場開放水平將達到承諾的終點,按照加入世貿組織的承諾,2005年我國關稅總水平將降至10.1%,其中工業品平均關稅降到9.3%,農產品降到15.6%;所有非關稅措施都將取消;銀行、證券、保險、分銷等重要服務部門所享受的過渡期將逐步結束,建筑、旅游、運輸等行業也將允許設立外商獨資企業,這些行業能否有效抵御外國產品的沖擊現在還很難說。
3.宏(hong)(hong)觀(guan)調(diao)控(kong)仍(reng)將(jiang)(jiang)是(shi)(shi)今年(nian)政(zheng)策(ce)的(de)(de)(de)(de)主(zhu)基調(diao),但操作方式上(shang)(shang)將(jiang)(jiang)趨向于結(jie)構調(diao)整。去年(nian)實行(xing)宏(hong)(hong)觀(guan)調(diao)控(kong)政(zheng)策(ce)以來,部分(fen)過(guo)熱行(xing)業(ye)(ye)投資明(ming)(ming)顯(xian)(xian)降(jiang)溫,大(da)(da)部分(fen)原(yuan)材料(liao)及生產資料(liao)價(jia)(jia)格(ge)(ge)也有(you)(you)不(bu)(bu)同(tong)程(cheng)度的(de)(de)(de)(de)回落,宏(hong)(hong)觀(guan)調(diao)控(kong)成(cheng)效(xiao)明(ming)(ming)顯(xian)(xian);與此同(tong)時,經濟運行(xing)中依然存(cun)在矛盾的(de)(de)(de)(de)一(yi)(yi)面,煤電油(you)運供應(ying)緊張局面并未有(you)(you)根(gen)本緩解(jie),三季度以來居(ju)民消(xiao)(xiao)費(fei)(fei)價(jia)(jia)格(ge)(ge)指(zhi)(zhi)數(shu)連續數(shu)月(yue)居(ju)高不(bu)(bu)下,同(tong)時鋼(gang)材價(jia)(jia)格(ge)(ge)也在7月(yue)份(fen)開始出(chu)現明(ming)(ming)顯(xian)(xian)反彈,這(zhe)種(zhong)(zhong)情況下,對于2005年(nian)的(de)(de)(de)(de)宏(hong)(hong)觀(guan)政(zheng)策(ce)取(qu)向出(chu)現了很(hen)多(duo)爭論。一(yi)(yi)方主(zhu)張應(ying)繼續實行(xing)緊縮(suo)政(zheng)策(ce),調(diao)控(kong)的(de)(de)(de)(de)重點(dian)是(shi)(shi)繼續防反彈,另一(yi)(yi)方主(zhu)張調(diao)控(kong)力度應(ying)該適(shi)當(dang)放(fang)松,甚至(zhi)應(ying)把重點(dian)放(fang)在防通(tong)貨(huo)(huo)緊縮(suo)上(shang)(shang);我(wo)(wo)認為,我(wo)(wo)國經濟已(yi)經明(ming)(ming)顯(xian)(xian)進入了中周期(qi)的(de)(de)(de)(de)擴張期(qi),市場要(yao)(yao)(yao)求(qiu)(qiu)經濟較快(kuai)增長(chang)的(de)(de)(de)(de)內在沖動非常(chang)強烈,從(cong)(cong)(cong)政(zheng)策(ce)的(de)(de)(de)(de)連續性和(he)目(mu)前經濟所處階段來看(kan),今年(nian)宏(hong)(hong)觀(guan)政(zheng)策(ce)大(da)(da)幅放(fang)寬的(de)(de)(de)(de)可(ke)能性是(shi)(shi)非常(chang)小的(de)(de)(de)(de),加(jia)強和(he)改善宏(hong)(hong)觀(guan)調(diao)控(kong)仍(reng)將(jiang)(jiang)是(shi)(shi)政(zheng)策(ce)的(de)(de)(de)(de)主(zhu)基調(diao),但在具體的(de)(de)(de)(de)操作上(shang)(shang),則需(xu)要(yao)(yao)(yao)相機行(xing)事。目(mu)前大(da)(da)多(duo)數(shu)消(xiao)(xiao)費(fei)(fei)品(pin)仍(reng)然供大(da)(da)于求(qiu)(qiu),而(er)生產資料(liao)的(de)(de)(de)(de)供求(qiu)(qiu)矛盾卻(que)相對較大(da)(da),需(xu)求(qiu)(qiu)仍(reng)然比較旺盛,去年(nian)10月(yue)份(fen)工(gong)(gong)業(ye)(ye)品(pin)出(chu)廠(chang)價(jia)(jia)格(ge)(ge)同(tong)比上(shang)(shang)漲(zhang)8.4%,是(shi)(shi)近7年(nian)來的(de)(de)(de)(de)最(zui)高水(shui)(shui)平,特別是(shi)(shi)原(yuan)材料(liao)、燃料(liao)和(he)動力購進價(jia)(jia)格(ge)(ge)同(tong)比上(shang)(shang)漲(zhang)14.2%,工(gong)(gong)業(ye)(ye)品(pin)出(chu)廠(chang)價(jia)(jia)格(ge)(ge)一(yi)(yi)般被認為是(shi)(shi)消(xiao)(xiao)費(fei)(fei)物價(jia)(jia)的(de)(de)(de)(de)先導指(zhi)(zhi)標,但二者(zhe)走勢的(de)(de)(de)(de)背離越來越明(ming)(ming)顯(xian)(xian),這(zhe)就存(cun)在兩種(zhong)(zhong)可(ke)能:一(yi)(yi)種(zhong)(zhong)可(ke)能是(shi)(shi)消(xiao)(xiao)費(fei)(fei)需(xu)求(qiu)(qiu)也出(chu)現明(ming)(ming)顯(xian)(xian)增長(chang),從(cong)(cong)(cong)而(er)消(xiao)(xiao)費(fei)(fei)品(pin)價(jia)(jia)格(ge)(ge)順勢上(shang)(shang)升,消(xiao)(xiao)費(fei)(fei)品(pin)生產企(qi)業(ye)(ye)的(de)(de)(de)(de)成(cheng)本壓力由此得到釋放(fang)。另一(yi)(yi)種(zhong)(zhong)可(ke)能是(shi)(shi)生產資料(liao)價(jia)(jia)格(ge)(ge)繼續上(shang)(shang)漲(zhang),而(er)消(xiao)(xiao)費(fei)(fei)需(xu)求(qiu)(qiu)受制于收入沒有(you)(you)明(ming)(ming)顯(xian)(xian)增長(chang),消(xiao)(xiao)費(fei)(fei)品(pin)生產成(cheng)本得不(bu)(bu)到釋放(fang),一(yi)(yi)些生產企(qi)業(ye)(ye)可(ke)能面臨虧損和(he)關閉(bi),進而(er)引起(qi)(qi)產品(pin)和(he)資金的(de)(de)(de)(de)流轉不(bu)(bu)暢,并向上(shang)(shang)游產業(ye)(ye)蔓延,因此就會重新出(chu)現通(tong)貨(huo)(huo)緊縮(suo),甚至(zhi)引起(qi)(qi)“硬著陸(lu)”。為此,要(yao)(yao)(yao)求(qiu)(qiu)最(zui)高決策(ce)層在具體的(de)(de)(de)(de)政(zheng)策(ce)操作上(shang)(shang)力度不(bu)(bu)宜過(guo)大(da)(da),需(xu)要(yao)(yao)(yao)從(cong)(cong)(cong)改善投資結(jie)構入手,切實改變投資率(lv)過(guo)高的(de)(de)(de)(de)狀(zhuang)況,同(tong)時積(ji)極提高中低收入階層的(de)(de)(de)(de)收入水(shui)(shui)平,引導消(xiao)(xiao)費(fei)(fei)需(xu)求(qiu)(qiu)逐步增加(ji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