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壁三年圖破壁。中國藥肥市場曾經有過繁榮,但自2010年后,藥肥行業逐漸陷入了沉寂。三年來,國內屈指可數的幾家藥肥企業在這片小天地里苦苦堅守。
3月30日,首屆藥肥高層論壇在北京舉行。藥肥行業代表聚首北京,圍繞行業現狀、發展瓶頸、突圍之策發出一個個疑問,在熱烈的碰撞和交流中,藥肥行業正在靜候枝繁葉茂的春天降臨。
問現狀:規模偏小,前景可期
“藥肥在國外非常普遍,我認為國內市場容量未來應能達到200個億。”廣東中迅農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志超的發言讓出席論壇的人士倍受鼓舞。但是,也正如這句話所折射的一樣,與國外相比,中國藥肥產業規模偏小,行業發展才處于起步階段。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企業已登記藥肥產品不過十余種,且品種單一,以防治水稻田一年生雜草的除草劑為主。而與此同時,國外藥肥普及程度相對較高。據與會專家提供的數字,以美國為例,獲準登記的各類藥肥數量超過200種。在專家們看來,市場小、產品少,恰恰意味著藥肥產業蘊含著巨大的發展空間。
根源在于藥肥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現代農業的新需求。與會專家認為,藥和肥合二為一,將施肥和打藥兩次勞動整合為一次勞動,有利于提高勞動效率,解放農村勞動力,降低農業生產成本不斷高漲的壓力;此外,藥肥作為一類以化肥為填料的農藥制劑,據估算,可節省大約50萬噸農藥助劑、溶劑的使用,以及減少大量包裝物的浪費,因應了環境友好和發展低碳農業的新形勢。
更重要的是,藥和肥跨界聯合,通過科學的搭配,可以實現1+1>2的增值效應。廣西田園生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衛國依據現行藥肥分類解釋說:從水稻除草藥肥看,通過將除草劑和化肥合理配制、均勻混合,可有效防止農民因單獨使用除草劑而導致的局部藥害或減產;從殺蟲藥肥看,由于目前使用的殺蟲劑都是以對農田無益的砂土或磚粉作填料,浪費了人力、運力,而以化肥作為新填料后,一是避免了無效勞動,二是提高了農藥在農田中的分散度,從而提高了藥效、降低了成本;三是從殺菌藥肥看,基于藥食同源的理論,農作物中許多生理性病害與缺素有關,因此以營養成分替代部分農藥制劑中的填料或溶劑,可在節約加工資源的同時,大大增進藥效。
問瓶頸:科研薄弱,市場混亂
近些年,在藥肥領域,水稻除草藥肥表現出越來越大的市場需求。在分析這一原因時,華中農業大學教授吳禮樹認為,除草藥肥具有互作增效的特點,一般可使肥效增加6%~8%,藥效增加10%以上;同時,除草藥肥使用安全,由于其具有選擇性,對農作物生產沒有影響。
但值得注意的一個現象是,除了除草藥肥,其他品類發展緩慢。據初步統計,目前國內大約僅有3個殺蟲藥肥和1個殺菌藥肥。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在于,藥肥研發存在實際障礙。
中國農科院植保研究所研究員鄭斐能指出,藥肥混配要有充分的理由和科學的根據,著重要解決兩大問題:一是藥肥最佳施用期要同步。農藥用于防治有害生物和調節作物生長,肥料用于提供營養,只有這兩者同時需要,藥肥才有用武之地;二是藥肥配伍要適宜。藥和肥之間存在互不干擾、有損效果和增加效能三種情形。對此,我們必須進行科學試驗和分析,避免藥肥配伍不當產生藥害和肥害。
作為一種橫跨農藥和化肥兩大行業的交叉產品,藥肥市場監管對藥肥產業做大做強的影響同樣至關重要。
按規定,藥肥統一按照農藥歸口登記和管理,較高的門檻制約了藥肥行業擴張。據介紹,一個新農藥制劑的注冊登記、需要經過毒理、環境、藥效、殘留等多方面的試驗,通常要耗時三年,耗資數十萬元,很多小企業根本承受不起高昂的前期投入。
除此之外,市場混亂也成為藥肥產業規范發展的桎梏。據農業部農藥檢定所藥政處副處長趙永輝介紹,目前藥肥市場存在的突出問題之一,就是一些企業違規在化肥中添加農藥,而在市場監管中,又無法對這些產品進行分類和檢測,造成一些假劣產品沖擊市場。一些與會代表還指出,由于存在監管盲區,一些企業對藥肥中的肥料含量要么不標、要么以低充高,導致誤導用戶、坑農害農。
問對策:廓清方向,規范監管
藥肥的發展前景究竟如何?這是縈繞在行業面前的一道大課題,對藥肥生產推廣企業而言,只有明確方向,才能堅定信心,做大做強藥肥產業。
吳禮樹認為,要擴大藥肥的市場地位和份額,首先要“效果上有增量”,不能是簡單地藥和肥疊加,否則沒有發展前途;其次要重新定義藥肥的概念。除了農藥和化肥混配形成的狹義的藥肥以外,還應包括只含營養物質但具農藥功能的藥肥、只含農藥但具肥料功能的藥肥、兼具農藥和化肥功能的生物活性物質和微生物制劑等。就此,他提出了當前行業可以大力開發的若干藥肥品種:針對地下害蟲的藥肥;防治土傳病害的藥肥;減少農藥殘留的藥肥;緩解或消除藥害的藥肥;能治病的生物菌肥和生物制劑;不含農藥的“藥肥”——功能性肥料等等。
除了藥肥種類的拓展,高科技的嫁接同樣重要,發展緩釋藥肥就是方向之一。李衛國認為,將內吸性農藥開發成緩釋藥肥具有重要意義。以甘蔗為例,一方面其生長期長,需肥量大,往往因后期施肥困難而出現脫肥問題;一方面,甘蔗的主要害蟲薊馬、蚜蟲發生期長,在植保上面臨藥效短、后期打藥困難等不利因素。基于此,發展緩釋藥肥具有很大的針對性。
作為一種在管理上存在交叉的產品,與會代表對藥肥登記和監管也提出了建議。鄭斐能說,鑒于農藥和化肥的登記各有主管部門,建議登記事務由這兩方面的主管部門協同負責,甚至可以考慮同時設立農藥和化肥兩個登記號。李志超也建議,在藥肥標簽上,既要標示藥,也要標示肥;既要實行農藥登記,也要實行肥料登記;審批上需先獲得土肥站肥料登記證和生產肥料的資質,再核準農藥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