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化肥
相對于化肥市場,上周在金融和經濟領域發生的一些大事更應該引起我們的關注,因為這些事件透露出的信號或將給化肥市場、甚至于中國經濟帶來更大的影響。總的來說就是,宏觀經濟形勢不好,化肥行業很可能是在劫難逃。
大事一: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19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貨幣政策要用好增量、盤活存量。
大事二:2013年6月20日,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Shibor)罕見“爆表”:隔夜Shibor飆升578.40個基點,升至13.4440%的歷史新高。
大事三:關于中國銀行資金違約的報道和辟謠。
大事四:在北京時間20日凌晨的利率會議上,美聯儲主席伯南克明確且篤定地表示:“今年稍晚時候放緩購債步伐或為適當之舉,明年年中或許會徹底停止量寬。”
大事五:匯豐20日公布數據顯示,6月匯豐中國制造業PMI初值為48.3,較5月終值49.2繼續回落,創下9個月新低。
上述事件顯示出的信號是:中國貨幣寬松政策或將就此終結,政府不再也不可能繼續把寬松的貨幣政策當做刺激經濟增長的手段,反而通過收緊貨幣政策手段淘汰“落后產能”,加速行業的整合。美國量化寬松政策的結束也可能會帶來全球大宗商品價格的下跌,化肥當然也難以幸免。
化肥價格更快下跌 對于近期銀行發生的“錢荒”,很多農資經銷商感覺離自己很遠,關系不大,但相信很多人都干過用現金換承兌的業務,就是把現金通過中間途徑換成銀行承兌匯票(民間的承兌匯票貼現),然后用承兌匯票同工廠結算。今年3月份,每97700元的現金可以換10萬元的承兌匯票;6月份,每97000元的現金就可以換到10萬元的承兌匯票,這正說明了利率的上升和資金的緊張。在當前化肥行業普遍盈利下滑、甚至虧損的情況下,一旦貨幣流動性收緊,會使化肥生產企業資金回籠的壓力加大,同時加速虧損企業的“失血”速度,企業會通過不斷降價來維持現金流,直接加劇價格的競爭,更大的風險在于部分企業可能會倒閉。
企業營銷方式要改變 貨幣政策的收緊也會改變復合肥的銷售方法,過去那種大量鋪貨的方法可能很難再現。
行業增長方式要變 中國的經濟增速在放緩,中央高層也多次提出為了經濟結構的調整,也允許較低的經濟增長速度。孩子生出來,就需要養,淘汰貨后產能和經濟結構的調整絕非一日之功,付出的代價也會非常之大。
如果政策能保持下去,哪對經濟的影響甚至超過2008年金融危機所帶來的沖擊,需要引起我們的高度關注。在風險未知的情況下,我們每個人的底線就是要避免抄底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