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化肥
新建化肥項目有增無減,國內需求難再增長,出口形勢也日益嚴峻,中國化肥企業在三重夾擊下,虧多盈少。這預示著化肥市場持續十多年的慢牛走勢已經結束,將迎來持續3~5年甚至更長的調整期,期間化肥價格雖可能有所反復,但市場總體低迷,大多數化肥企業中長期將飽受微利甚至虧損之苦,化肥行業的苦日子才剛剛開始。這是眾多業內人士對化肥中長期走勢的總體研判。
化工專家、陜西省決策咨詢委員會委員胡海峰表示,“十五”以來,我國化肥行業曾遭遇兩次重大挑戰:分別是2001年中國加入WTO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值得慶幸的是,在兩次危機面前,中國化肥行業雖然經歷了陣痛,但最終有驚無險。也許正是兩次“狼來了”的落空,使得中國化肥企業的風險意識日益減弱,為行業后期的低迷埋下了隱患。
產能過剩十分嚴重
統計顯示,截至2012年底,中國合成氨產能6730萬噸,尿素產能7130萬噸。2013年,又有合計230萬噸合成氨、300萬噸尿素新增產能釋放,從而使中國氮肥產能過剩30%以上。中國磷肥總產能2360萬噸(折純P2O5,下同),消費量僅1200萬噸。至于復合(混)肥料,產能過剩得更加離譜——總產能約2億噸,年表觀消費量不足6000萬噸。
“已經嚴重過剩且仍在增長的產能,如果不能通過國內需求與出口同步增長進行消化,市場將難言樂觀,競爭將更加激烈,行業洗牌在所難免。”中國磷肥工業協會名譽理事長武希彥表達了自己的憂慮。
國內需求難再增長
“在化肥產能不斷增長且嚴重過剩的情況下,國內化肥需求量卻在持續數十年增長后,很難再度增長。”陜西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吳剛告訴記者。他說,耕地面積萎縮減少了農用化肥需求,2000~2010年,中國耕地減少了3700萬畝。而據民間調查,這一數字可能高達6300萬畝。后期,隨著城鎮化率的提高,我國有效耕地還將減少。
同時,科學施肥也在減少化肥用量。我國自2005年推廣測土配方施肥以來,面積不斷增加,該方法較傳統施肥減少化肥用量10%以上。另外,緩控釋肥、微肥、沖施肥、專用肥等新型化肥被農民認可和接受,土地貧瘠或邊遠山區農民撂荒現象嚴重,主產糧區農民因進城務工而不斷壓縮農業種植面積或三季改種兩季甚至一季等做法,都會減少對傳統化肥的需求。
出口有限形勢嚴峻
近幾年,產能嚴重過剩的中國氮肥、磷肥行業,之所以尚未感到“切膚之痛”,出口拉動功不可沒。2012年,我國尿素出口量超過700萬噸,磷酸二銨出口量超過400萬噸。氯化銨、硫酸銨、重鈣、硝酸銨的出口量,也均超過總產能的8%,有效掩蓋了行業潛在的風險和隱患。但隨著國內外環境的變化,中國化肥的出口形勢日益嚴峻。
一方面,國際化肥總產能不斷擴大,得益于廉價且供應充足的頁巖氣或油田伴生氣,2013~2016年,北美地區恢復或新增的尿素產能高達560萬噸;中東地區將有累計360萬噸尿素產能釋放;南美、越南、印度等國家和地區新增尿素產能520萬噸;沙特及摩洛哥等國新增磷酸二銨產能450萬噸。這些產能全部釋放后,全球氮肥、磷肥將總體供大于求,競爭更加激烈。
另一方面,中國將不斷收緊產能過剩及“兩高一資”行業相關政策。尤其會進一步嚴格控制包括化肥在內的“兩高一資”產品的出口。更為嚴峻的是,原本供不應求的鉀肥市場,也已現產能過剩。俄羅斯烏拉爾鉀肥公司與BPC聯盟的破裂,正是鉀肥巨頭不得不各自為戰的佐證。這也使部分業內人士借助鉀肥市場走牛拉動整個化肥市場的想法徹底落空。
業內人士一致表示:在產能過剩、需求疲軟、出口受阻三大因素打壓下,國內化肥市場中長期不容樂觀,行業利潤率將整體下降,市場競爭將趨于白熱化。那些不具備資源與資金優勢的小型化肥企業將逐漸被淘汰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