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印度一向先于中國與BPC簽署鉀肥合同協議,先期簽署的合同價格對中方形成一種影射。從2003年開始,外方就以東南亞及西亞地區的國際行情為由,不斷提出漲價要求,使這些地區的鉀肥進口合同價格成為中國的"標桿"。國內價格也隨之水漲船高,特別是2007年以來,國內鉀肥終端市場價格幾近印度鉀肥進口價格。
2007年,中國以5美元/噸的漲價幅度與BPC簽署了鉀肥進口合同協議,因合同價格普遍低于亞洲其他地區而為業內所稱道,但國內鉀肥市場卻參照東南亞及南亞等地區價格而不斷上漲。目前國內鉀肥價格已經升至3900元/噸,按照目前美元與人民幣的匯率折算,已經接近2007年底印度鉀肥進口到岸價格。顯然,中方每噸上漲5美元并沒有給中國農民帶來多少實惠,鉀肥庫存管道過長最終使終端市場價格層層上揚。
2008年初,中國五礦進出口商會對外發布國內鉀肥庫存600萬噸的消息,根據以往數據,除去200萬噸左右的管道庫存,尚有300多萬噸沒有形成最終銷售。因此,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取勝,擠壓300多萬噸庫存進入終端環節、充分釋放管道庫存成為一種選擇。
業內人士認為,鉀肥不同于國際硫磺,世界性的資源緊缺造成硫磺價格不斷持續上漲。而國際鉀肥資源過剩,外方一直采取限產措施或以漏水、透水等事件為由變相限產。目前,國內氮肥、磷肥和鉀肥的市場價格不斷上漲,國內復合肥企業生產艱難,特別是2008年以來,國內大型復合肥企業在磷肥及鉀肥價格的上漲中經受著煎熬,生產難以為繼,紛紛實行減產、限產措施。因此,即將啟動的進口鉀肥合同談判對國內肥料生產企業乃至中國農民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