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化肥
化肥的使用助推了中國糧食的穩產高產,但給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也在加劇。在傳統農業生產方式難以達到生態文明與生態農業的目標時,有機碳營養理論及一批新型肥料生產技術為建立高產、高效、環保的現代農業提供了可能。這是9月15日~16日在北京召開的中國肥料產業“新時代、新思路、新方法、新產品”懇談會暨全國鈣鎂磷肥技術進步聯合體2013技術年會釋放的信息。
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仲鷺勍處長強調,當前面臨的是在改良土壤、減少化肥農藥用量的前提下保證糧食高產和農業高效,拓展植物礦物質營養學說,建立與生態農業相應的植物營養理論與科學施肥體系,是解決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之一。
鄭州大學許秀成教授認為,應通過對傳統化肥進行增值改性及性能提升,加強功能性脲硫酸肥料,多營養、中濃度、中微量元素肥料的研發,推進低碳環保的化肥生態工藝體系構建與實施,實現新型肥料產品的創制,以保障糧食安全、生態安全、資源可持續利用。
針對土壤有機質不足引發農作物的“碳饑餓”,中國農科院趙秉強研究員、華南農大廖宗文教授,福建綠洲生化公司李瑞波總經理等人認為,逐步建立與礦質營養理論相匹配的有機碳營養理論,催生有機碳營養肥料產業發展,有助于現代農業與環境可持續目標的實現。
趙秉強表示,碳元素是植物生長必需的大量元素之首,“碳短板”將制約植物養分平衡,使作物品質差和抗逆性減弱。如果讓作物根系直接吸收含有能量的小分子有機碳物質,植物在獲取有機碳營養的同時,也獲取了其中的能量,從而節省了“碳氮同化成本”。
據介紹,在碳攝入量相當的情況下,植物的有機碳營養效應會比礦質碳營養效應更大,作物生長也更好。農田試驗表明,與傳統肥料相比,含有腐植酸、氨基酸、海藻酸等有機碳小分子物質的肥料,較傳統肥料增產效果更加明顯。可使花菜畝增產35%,蘿卜增產22%,水稻增產12.6%,等產品情況下節肥20%左右,其重要原因就是有機碳營養在起作用。另外,以非水溶性肥料制備多營養灌溉液生產全水溶肥料的新型灌溉施肥方法,突破了傳統礦物肥無法實現水肥一體化的瓶頸,為未來城市立體農場、屋頂種植提供了技術支撐。活化鈣鎂磷肥和中低品位磷礦微晶化制肥技術為磷礦資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了新的途徑。
云天化國際、深圳芭田、魯西化工等近百家肥料企業的200余名代表與來自國家發展改革委、農業部等部門及農技推廣中心、國家化肥質監中心、中國農科院等單位的專家對25個專題報告進行了深入交流與探討。《銷售與市場》雜志參加了會議聯辦。